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 B. 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 C. 雷雨天气氮气转化为氮的氧化物 D. 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答案】D 【解析】A. 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 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有新物质产生,例如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 雷雨天气氮气转化为氮的氧化物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 D. 液氨常用作制冷剂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正确。 2.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l2和NO2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若通入适当比例的Cl2和NO2,即发生反应Cl2+2NO2+4NaOH=2NaNO3+2NaCl+2H2O。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与1 mol·L-1的盐酸共热制备氯气 B. 装置Ⅰ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氯气 C. 装置Ⅲ的作用是便于控制通入NO2的量 D. 若制备的NO2中含有NO,应将混合气体通入水中以除去NO 【答案】C 【解析】A.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制取氯气,而1 mol·L-1的盐酸是稀盐酸,因此不能发生反应制取氯气,故A错误;B.该实验不需要保证氯气是干燥的,所以装置Ⅰ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NaCl溶液,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杂质HCl气体,故B错误;C.由于NO2气体不能再CCl4中溶解,气体通过装置Ⅲ,可根据导气管口气泡的多少,观察气体流速,因此其作用是便于控制通入NO2的量,故C正确;D.若制备的NO2中含有NO,将混合气体通入水中,会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最后导致气体完全变为NO,故D错误;答案选C。 3. 下列气体除杂的方法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气体(杂质) 除杂方法 A NO(NO2) 通过NaOH溶液洗气 B CO2(SO2) 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洗气 C N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D Cl2(HCl) 通过饱和食盐水洗气 【答案】A 【解析】A.NO2与NO的混合气体能与NaOH溶液反应:NO2+NO+2NaOH=2NaNO2+H2O,A错误;B.亚硫酸酸性强于碳酸,所以SO2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SO2+2NaHCO3=Na2SO3+H2O+2CO2,B正确;C.O2能与灼热的铜网反应,即能被灼热的铜网吸收,转化成固态氧化铜,而氮气不与灼热的铜网反应,C正确;D.HCl 极易溶于水,可溶于饱和食盐水中,而饱和食盐水能抑制Cl2的溶解,即减少Cl2的溶解,D正确。 4. 下列实验装置或对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收集NO2气体 验证NH3极易溶于水 检验CO2 制备SO2 【答案】B 【解析】A.NO2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B.烧瓶中滴入水,气球膨胀,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故B正确;C.木炭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C错误;D.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故D错误。 5. 利用下图实验装置,探究与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②中水可除去和硝酸蒸气 B. 当④中红棕色气体消失时,再点燃酒精灯 C. 因反应生成,故无需尾气处理 D. ④中红色固体变黑说明能氧化 【答案】C 【解析】装置①中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整个装置中残留有空气,NO能与O2反应NO2气体,并且硝酸具有挥发性,混合气体通过装置②中水吸收除去NO2和硝酸蒸气,通过装置③中浓硫酸干燥得到较为纯净的一氧化氮气体,加热条件下NO通入装置④中与Cu反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可知,若④中红色固体变黑,说明NO能氧化Cu生成N2和CuO,据此解答该题。A.硝酸具有挥发性,NO2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②中的水可除去和硝酸蒸气,故A正确;B.当装置④中红棕色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