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4684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政治试卷(B卷)(含解析)

日期:2025-10-28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0次 大小:3634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河南省,考试,试卷,政治,调研,TOP
  • cover
2027届高二年级TOP二十名校十月调研考试 政治试题(B卷) 考试范围:必修4第一课至第六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理念。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是一家人,应该团结应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这反映了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③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④哲学智慧 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美好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实现美好生活关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达美好生活必须生成和确立美好需要。这种需要既是美好生活的前提与内容,也是美好生活的取向与 动力。“美好生活须有美好需要”这一观点 ①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④属于 历史唯物主义范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近年来,随着抗战家书逐渐受到重视,宏大叙事之外的个人抗战史得以呈现。通过一封封家书,我们得以走近先辈们经历过的风云与他们的心灵世界。这些家书也成为呈现民族抗战史的载体,编织起连接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的纽带。据此推断 ①家书内容的差异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抗战家书有利于 重现抗战历史③书写家书是可以脱离社会生活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④意识能否正确反 映社会历史取决于反映者的情感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一个民族,只要精神不倒,就永远不会被打垮;一个国家,只要万众一心,就终将屹立于世界之巅。由此可见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唯有精神上站得稳,民族存续才有永续 动力 ③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根源于意识内容的变化④凝聚全民共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 必然选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中国的整体观哲学思想已经延续千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整体观要求我们在面对特定对象或现象时,不应仅关注单一因素,而是要考虑到其与周围环境及相关因素的复杂关系。下列体现整体观哲学思想的是 ①人不自立,则惟有无耻而已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③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④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古人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通讯系统来保持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联系方式。 古人的这些联系方法反映了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自在事物的联系是 永恒不变的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联系具有主观性, 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 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材料体现出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 用都是一样的③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④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 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共产主义终将实现,但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不懈的努力。缺乏历史耐心,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无疑要遭受历史规律的惩罚。这启示我们 ①想问题、办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③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④要做好充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