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章 整理与提升 章复习 目 标 导 航 学习目标 知识体系 1.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的性质 2. 正确书写原子、离子、单质和化合物的电子式 3. 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关键能力 1.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元素周期律的验证实验 1 装置图及操作 现象及反应离子方程式 在点滴板的3个孔穴中分别滴入3滴NaBr溶液、NaI溶液和新制的氯水,然后向NaBr溶液和NaI溶液中各滴入3滴新制的氯水(氯水呈浅黄绿色) ①滴入新制氯水的NaBr溶液由无色变为橙黄色,离子方程式为_____; ②滴入新制氯水的NaI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色,离子方程式为_____ Cl2+2Br-===Br2+2Cl- Cl2+2I-===I2+2Cl- 装置图及操作 现象及反应离子方程式 在点滴板的两个孔穴中分别滴入3滴NaI溶液和溴水,然后向NaI溶液中滴入3滴溴水 (溴水呈橙黄色)滴入溴水的NaI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褐色,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 实验结论:①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 ②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 ③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 Br2+2I-===I2+2Br- Cl2>Br2>I2 I->Br->Cl- Cl>Br>I 2. 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装置图及操作 现象及分析 ①取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好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 ②将上述试管用酒精灯加热 ①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_____,说明镁与冷水_____ ②加热后有气泡冒出,无色溶液变为___色,说明镁与热水_____ 不变红 不反应 红 反应 装置图及操作 现象及分析 ①向MgCl2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 NaOH溶液至过量 ②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 NaOH溶液至过量 ①盛有MgCl2溶液的试管,加入NaOH溶液后产生_____,继续滴加,_____ ②盛有AlCl3溶液的试管,加入NaOH溶液后产生_____,继续滴加,_____ 实验结论:①钠、镁、铝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 ②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 ③钠、镁、铝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Na>Mg>Al NaOH>Mg(OH)2>Al(OH)3 Na>Mg>Al 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与元素的位置推断(以Br为例) 2 分类悟法 类型1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1 D 类型2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 甲~戊均为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甲、乙、丙都是非金属元素,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含氧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丁的氧化物一定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B.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丙>戊 C. 原子半径:丁>戊>乙>丙 D. 甲~戊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只有一种强酸 2 A 【解析】因为O和F没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结合短周期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及甲、乙、丙都是非金属元素等信息,可以推出乙可能是C,也可能是N;则甲~戊有两种可能:①B、C、N、Al、Si,②C、N、O、Si、P。丁可能是Al,也可能是Si,SiO2一般不与强酸反应,A错误;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B正确;丁和戊原子有3个电子层,乙和丙有2个电子层,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C正确;甲~戊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只有HNO3是强酸,D正确。 类型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已知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关于X、Y、Z、W四种元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原子序数:Y>X>Z>W 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Y>X>Z>W C. 原子半径:Y>X>Z>W D. 金属性:X<Y,还原性:W2->Z- 3 A 【解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