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项排查4 化学实验 1. 下列实验做法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装置甲灼烧剪碎的菠菜叶 B. 用装置乙吸收HCl气体 C. 用装置丙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 D. 用装置丁除去FeCl3溶液中的杂质NaCl B 【解析】灼烧剪碎的菠菜叶应该用坩埚,A错误;HCl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形成负压,从而产生喷泉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容量瓶不能溶解或稀释试剂,应该将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C错误;NaCl、FeCl3都溶于水,都能透过滤纸,不能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D错误。 2. 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将氨碱法和合成氨工艺联合起来,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氨碱法中涉及的反应如下: 反应Ⅰ: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下列制取少量Na2CO3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取CO2 B. 除去HCl C. 制取NaHCO3 D. 制取Na2CO3 C 【解析】制取CO2时,应将长颈漏斗的下端插入液面以下或使用分液漏斗,A错误;除去HCl时,气体应从长管进入,B错误;加热NaHCO3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D错误。 3. 实验小组的同学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的是( ) D 选项 A B C D 试剂a HCl H2SO4 Na2SO4 H2SO4 试剂b Ca(OH)2 NaOH Ba(OH)2 Ba(OH)2 【解析】要使灯泡呈现“亮→暗→亮”变化,应有弱电解质的产生。2HCl+Ca(OH)2===CaCl2+2H2O,氯化钙为溶于水的强电解质,A错误;H2SO4+2NaOH===Na2SO4+2H2O,硫酸钠为溶于水的强电解质,B错误;Na2SO4+Ba(OH)2===BaSO4↓+2NaOH,氢氧化钠为溶于水的强电解质,C错误;H2SO4+Ba(OH)2===BaSO4↓+2H2O,硫酸钡不溶于水,水为极弱的电解质,当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几乎为0,继续滴加硫酸,离子浓度升高,导电性增强,D正确。 4. 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 图1:稀释浓硫酸 B. 图2: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 C. 图3:称量NaOH固体 D. 图4:比较NaHCO3和Na2CO3热稳定性 B 【解析】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A错误;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和吸水性,不可直接称量,应该在烧杯中称量,C错误;NaH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Na2CO3受热不易分解,故比较二者的热稳定性,应将Na2CO3置于大试管中,靠近酒精灯火焰,D错误。 5. 进行下列实验时,选用仪器或操作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装置甲:干燥CO2 B. 装置乙: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C. 装置丙:Na的燃烧 D. 装置丁:稀释浓硫酸 【解析】干燥气体时导管长进短出,A错误;钠的燃烧实验可在坩埚中进行,不能在烧杯中进行,C错误;稀释浓硫酸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应在烧杯中稀释,D错误。 B 6. 某小组为探究草酸亚铁(FeC2O4)的热分解产物,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E中固体变为红色,则证明分解产物中有CO2和CO气体 B. 反应结束后,取装置A中固体溶于稀硫酸,向其中滴加1~2滴KSCN溶液,溶液无颜色变化,证明分解产物中不含Fe2O3 C. 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中的CO2 D. 反应结束后,应熄灭装置A、E处酒精灯后,持续通入N2直至温度恢复至室温 B 【解析】草酸亚铁晶体受热分解,装置B中出现浑浊,证明产物中有CO2存在,装置C利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防止影响CO的检验,装置D利用浓硫酸干燥气体,装置F中出现浑浊,装置E内固体变红,证明分解产物中存在CO,A正确;铁离子和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可检验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