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5487

3.2 用水计量时间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7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236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
  • cover
课 题 3.2用水计量时间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认识到水流速度在一定条件下(如水位差)会发生变化,理解保持水位差基本不变是让水流速度趋于均匀的关键。 知道古代水钟是利用水流(滴漏)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科学思维 能基于“积聚50毫升水所用时间”的实验数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合理推测积聚更多水量时所需的时间。 通过比较现代实验装置与古代水钟的结构,分析其设计上的共同点,理解古人控制水流均匀的方法。 探究实践 能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和测量水流速度”的实验,规范使用量杯、秒表等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 能依据实验记录表,分析数据,发现水流速度与水位的关系,并得出初步结论。 态度责任 在实验探究中,养成细致观察、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科学态度。 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教具学具 教师: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 小组: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剪刀、锥子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穿越时空,遭遇难题 (约5分钟) 1.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古朴的音乐)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堂将变成一台时光机,我们一起穿越回没有手机、没有手表的古代。瞧,这是一座古代的城池(展示城池图片),城里的人们生活、劳作都需要知道时间。可是,阴天时,日晷失效了;刮风时,燃香计时不准了。城主非常烦恼,他发布了一道‘招贤令’:招募能工巧匠,设计一种不受天气影响的计时工具!” “各位小科学家们,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帮助古人解决这个难题吗?” 2.过渡:“古人其实已经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出示古代水钟图片)他们发现,‘水’可能是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化身古代工程师,一起探究《用水计量时间》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穿越”和“解决城主难题”的情境,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将学习任务转化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挑战。) 探索实践———化身工程师,探究水流奥秘 (约20分钟) 活动一:初探水流———发现“不均匀”的现象 1.提问:如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瓶子漏水来计时,比如漏完一瓶水算一刻钟,这个计时办法可靠吗?请你先猜一猜。 2.验证:请仔细观察,水流从小孔中流出的速度从头到尾是一样的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一开始水流很急、很快,后来越来越慢)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预设:简单漏水,水流速度不均匀。)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观察,让学生首先直面核心矛盾———直接用水流计时不可靠,因为水流不稳定。为后续的深入探究做铺垫。) 活动二:精测水流———用数据证实“不均匀” 提问:光靠眼睛看还不够科学,我们如何用精确的数据来证明水流速度是不均匀的? (预设:学生设计实验:测量积聚固定水量所需的时间) 推测:(出示记录表)我们测出积聚前50毫升水用了10秒钟。请你根据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积聚第二个50毫升(即到100毫升)需要的时间是比10秒多还是少?为什么? (预设:学生推理:因为水位变低,压力变小,流速变慢,所以时间会更长) 3.二次推理:请你将推测的时间填入表格。那么,积聚到150毫升时呢? 4.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实际测量积聚到50ml、100ml、150ml所需的时间,并记录。 5.研讨:比较你的“推测时间”和“实际时间”,你发现了什么?这组数据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水流速度随着水量的减少而越来越慢。)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教学重点。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定性观察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