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一课时,既是对前一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的巩固与深化,又为后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此前的教学中,学生已初步接触并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本课时进一步通过数据估算、图片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垃圾增长的趋势及紧迫性,强化他们对环境保护必要性的认识。该课时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循环再利用的重要意义,即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次使用的资源,从而引入“变废为宝”的理念。这为后续低碳生活关于减少碳排放、学会过绿色生活等环保主题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巧妙运用项目式、探索议题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设计了《城市一日游》这一生动有趣的情景体验,让学生跟随故事主角的步伐,亲历城市中的垃圾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当前垃圾暴增的严峻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时,在合作探究环节,倡导团队协作,共同探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环保实践策略。最终,通过案例分析和示例分享,使学生切实领悟到“变废为宝”的理念,认识到垃圾可回收再利用的价值,培养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情分析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及消费水平提高,垃圾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形成:对环境问题有一定敏感度,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他们开始认识到垃圾产生过多会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例如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垃圾分类作为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对其基本概念也有所了解,能够区分出常见的可回收物如纸张、塑料瓶、金属罐等。但学生对垃圾暴增的实际影响以及可回收物的具体分类标准理解深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在实际操作中对复杂多样的废弃物进行准确分类的能力有待提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提升学生的垃圾分类素养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培养未来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科学课、社会实践课乃至德育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力度,引导他们关注现实问题,激发内在环保动力,并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①通过课前拍摄生活中发现的垃圾照片,估算家(小区)、班级和学校一天产生的垃圾总量,知道城市正经历着暴增的垃圾这一现象。 ②利用资料袋和自己课后收集的相关信息,用自述的方式(可一人、两人和小组合作)了解垃圾的危害。 ③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头脑风暴和“环保列车我来坐”,分辨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标志和价值,并探求变废为宝的小妙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学会识别回收再利用标志,并探求垃圾变废为宝的具体可能性。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分辨可回收物,理解垃圾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 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暴增的垃圾(我来算)教师活动 教师将以“城市一日游”为情境展开教学。 ①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并收集生活中的各类垃圾,并用相机或手机拍摄下来,以实际生活素材融入课堂学习。 ②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所拍到的生活垃圾照片,并将其一一粘贴在黑板上预先绘制的垃圾收集线上,形成一条直观展示生活垃圾多样性和数量的“垃圾收集线”。代入第三视角,引导学生去计算我们一天内可能会产生的垃圾总量。 学生活动 在“城市一日游”的情境模拟中,学生们扮演本真的城市小主人。 ①展示自己课前在现实生活中发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