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地区2025年秋季高二年级10月阶段考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第8课。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大约有86O00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有约 65000人。湘江一战,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央红军遭受这 么大的损失,就主观方面而言,有两大错误决策:一是不顾军事形势的变化,顽固坚持去湘西北 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最初不了解中央红军突围到哪里去,无法布重兵围堵,但在了解到 中央红军西进的路线和最终意图后,便调动30万兵力,5路堵截,张网锁江。这样,博古、李德 选择的错误路线等于是让中央红军自投罗网,这就很难改变此战的最后结局。二是实施大搬家 甬道式行军。“左”倾错误领导人进行战略转移的最初设想,是到湘西发展后再班师回朝,因而 几乎将所有的“坛坛罐罐”带上,大到军工机器,小到卫生便盆,但战略转移,首要的是轻装行军。 为了保护中央领导和保住器物,野战行军被固定成一个“拾轿子”的形式。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 时,为了搬运那些笨重的机器,拖延了很长时间,延误了多次稍纵即逝的过江机会,使战斗部队 付出惨重代价。广大干部眼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屡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第四次 反“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 执行了错误路线的结果。在干部中强烈要求改变错误领导的情绪,经过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摘编自石仲泉《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材料二: 湘江战役惨烈的教训促使黎平会议召开。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从江西中央苏区突围出来 之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是党内最高级别的会议,决定了当时红军长征战略转折。会议上, 中央领导层围绕创建新的根据地问题、军事部署等系列重大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问题展开激烈 争论。当时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前往湘西,与已经在湘西的红二军和 红六军会师,在湘西建立根据地;二是按照毛泽东的计划,中央红军向西进入贵州建立根据地, 直接从贵州挺近黔北,放弃在湘西与红二军和红六军会师。会议上人们踊跃发言,就两个观,点 的优劣提出自己的看法。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认为中央红军应当根据毛泽东所提出 的第二种观,点在贵州建立根据地,周恩来作为此次会议的主持人也采纳毛泽东提出的第二种观 ,点。这次会议决定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最后,在黎平会议上与会代表否定博古、李德北上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战略,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南阳地区2025年秋季高二年级10月阶段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D(D项偷换主语,并不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党内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左”倾错误的危 害。材料三最后一段表明,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后,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也因“左”倾路线继 续遭受失败,直到湘江战役,党内才深刻认识到“左”倾错误的危害) 2.C(“因此”逻辑错误,材料二中聂荣臻所说的“战略转变的开始”指黎平会议上众人肯定了毛 泽东的正确决策,为红军的战略路线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因为黎平会议是党内最高级 别会议,所以被称为“战略转变的开始”) 3.D(材料一就主观错误决策方面分析了湘江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A、B、C三项均与此相符。 D项体现的是敌我双方在客观兵力上的巨大差距) 4.①迅速渡过湘江②渡江的最佳时机③轻装行军的方式④部队行军缓慢/部队负担沉重 (每处1分,意思答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