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 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自己却孤独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火车站。 他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 他是俄国的世袭贵族,却能放弃阶级观念,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为争取农民的权益做出自己的努力。 课堂导入 《 复活 》 【俄】列夫·托尔斯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52-1863年是他创作的早期阶段,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组成自传体三部曲。1863-1880年是他创作的中期,他写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巨著。1881-1910年是他创作的晚期,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剧变,他抛弃地主贵族的传统观念,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抨击贵族阶级的虚伪、政府机关的暴虐、官办教会的伪善,宣传“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制恶”“爱的宗教”,代表作有《魔鬼》《谢尔盖神父》《复活》等,其中《复活》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作者生平 ①出身贵族,家族是俄罗斯最重要家族之一。 ②青年时代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流连社交场,吃喝嫖赌。 ③成年旅居欧洲,了解到西方人文主义和平等的思想,走出上层贵族圈,深度思考俄罗斯未来的出路。 ④放弃贵族生活,放弃财富和地位,选择与农民为伍,在自家380公顷巨型庄园搞土地改革,把土地还给农奴掌管。兴办学校,教穷苦孩子识字、数学和信仰宗教。 ⑤晚年决定放弃家产,甚至著作版权,遭到家庭和社会不理解,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82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死在一个乡间火车站。 从贵族的奢华生活,到对农民苦难的同情,再到对社会的反思,托尔斯泰的一生,完成从“物质”贵族到“精神”贵族的蜕变。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他人评价 文化常识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学习活动一 介绍小说 梳理情节 创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创作动机 《复活》写作的起因是朋友柯尼一次来波良纳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事件:一个贵族要求娶一名因偷盗而被判刑的妓女为妻,因为最初是这个贵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