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9984

3.1 光的传播与色散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年八上物理(沪粤2024)

日期:2025-11-0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5652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沪粤,物理,2025年,格式,教学设计,色散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 光的传播与色散 教学设计 课题 3.1 光的传播与色散 单元 第三章《光和眼睛》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作为 “光现象” 章节的开篇内容,承担着奠定几何光学基础的重要角色。教材开篇通过 “光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 这一贴近生活的问题切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材遵循认知规律逐步深入:先明确 “光源” 概念,区分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再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引出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的核心规律,并介绍 “光线” 这一物理模型及 “物理模型法” 的研究思想;随后补充光的传播速度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教材过渡到光的色散内容,结合牛顿棱镜实验的科学史实,引导学生认识白光的组成,建立光的色散概念。 2022新课标要求 2.3.6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速及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用,知道光的色散原理。(物理观念) 2、学会构建“光线”模型探究光现象,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影的形成等现象。(科学思维) 3、通过实验探究光的色散原理,了解白光、单色光、复色光,了解光的三原色。(科学探究) 4、了解光的作用,知道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对光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如见过彩虹、影子、手电筒的光束等,这些感性认知为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与好奇心,对实验探究充满兴趣,这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 但学生的认知仍存在局限性:对 “光源” 的界定可能存在误区,易将反光物体误认为光源;对 “光线” 的抽象性理解困难,容易将模型与实际光混淆;对色散现象的本质缺乏认识,可能误认为颜色是物体或介质本身具有的属性; 此外,学生虽见过相关光学现象,但缺乏从物理视角分析的意识与方法,需要教师通过直观实验、情境引导与对比分析,帮助其突破思维障碍,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提升。 重点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及其应用;2、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与色散现象的过程与方法 难点 1、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复杂现象;2、构建 “光线” 物理模型,理解其抽象性与实用性 材料准备 实验器材:激光笔、透明水槽、清水、玻璃砖、带小孔硬纸板、光屏、三棱镜 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光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服务:光照亮了世界、如植物依靠光和作用茁壮成长、太阳能汽车靠光的能力飞快奔驰、光纤维的应用、激光扫描设备、x光仪器等等……光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能量,也能传导信息 由此开始认识“光”的奥秘……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光是怎么传播的 生活中太阳、开启的电灯和点燃的蜡烛等都能发光,而这些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而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等等…… 人造光源:点灯、火把等等…… 那么光源发出的光是怎么传播呢? 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都告诉我们,光不仅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它的传播路径也是直的,由此可见———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常,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这种方法是理想模型法 阅读活动1内容,与教师一同进行表演手影 通过探究可知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手遮挡光线,便在后面产生不同形状的影,因此形成生动的动物造型 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一些光现象,如日食及月食、小孔成像等,也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知识点二 光的传播速度 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