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第4课时 机械摆钟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科学·教科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上学期 单元 三 计量时间 课题 第4课时 机械摆钟 教学目标 学生能说出摆钟的计时原理,掌握摆的等时性特点。 学生能测量摆的摆动次数,分析摆运动的规律。 学生树立科学探究意识,体会机械摆钟的计时智慧。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理解摆的等时性原理及机械摆钟的计时机制。 科学思维:通过测量与分析推理摆的运动规律,培养逻辑能力。 探究实践:能测量摆钟和自制摆的摆动次数,总结摆的特点。 态度责任:树立严谨探究态度,体会科技发明的计时智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摆的摆动次数,发现摆的等时性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摆的等时性原理,分析其在机械摆钟中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设计意图】以教材“聚焦”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对摆钟的日常认知,引发对摆钟计时原理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节课围绕摆的运动特点与等时性展开。 活动:展示教材中机械摆钟的图片。 老师提问:“日晷、水钟等简易时钟能让我们知道大概时间,摆钟的出现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摆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计时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机械摆钟》。”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探索”板块的钟摆测量活动,直观发现钟摆摆动的规律,为理解摆的等时性原理奠定实践基础。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同学们,测量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第一次记录是多少?” 学生测量后回答:“×次……” 老师继续提问:“重复测量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第二次、第三次分别是多少?根据测量结果,钟摆运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测量后回答:“几次测量的次数差不多,钟摆摆动很有规律……” 2.任务小结 通过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同学们发现钟摆在1分钟内的摆动次数基本相同,初步感知到摆的等时性特点,为后续探究自制摆的运动规律提供了参照,也引发了对摆为何具有等时性的思考。 学习任务二:自制摆并观察摆动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探索”板块的自制摆活动,深入探究摆的运动规律,验证摆的等时性特点,培养动手实践与数据分析能力。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大家自制一个摆,让摆自由摆动,幅度不要太大,测量并记录它1分钟摆动的次数,第一次是多少?” 学生制作并测量后回答:“×次……” 老师继续提问:“重复多次测量,我们的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是多少?和钟摆的情况一样吗?” 学生多次测量后回答:“多次测量的次数很接近,和钟摆一样有规律……” 2.任务小结 通过自制摆并观察摆动特点,同学们验证了摆的等时性,即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基本相同,无论摆动幅度大小(在一定范围内),这一发现让大家深入理解了摆的运动规律,也为理解机械摆钟的计时原理提供了核心依据。 学习任务三:研讨摆的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研讨”板块,分析摆的运动规律,理解摆的等时性在机械摆钟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推理与知识应用能力。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根据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同一个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基本相同,具有等时性……” 老师继续提问:“我们还观察到摆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摆的等时性是怎样让机械摆钟实现准确计时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摆的运动很有规律,机械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通过摆的摆动次数来计量时间……” 2.任务小结 通过研讨,同学们明确了摆的等时性规律,即同一个摆的摆动周期(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稳定,理解了机械摆钟正是利用这一规律实现准确计时的,将摆的运动特点与机械摆钟的计时原理紧密联系起来,完成了从现象观察到原理理解的认知升华。 三、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摆的等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