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红烛》教学设计 课题 红烛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背诵诗歌。 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难点 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齐读诗歌 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讲授新课 一、作家作品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写作背景 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另一部是《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 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三、新知讲解1.听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2.解读诗歌的钥匙———抓意象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志向、抱负等,融入到诗歌形象(人、物、景)当中,借助某些诗歌形象含蓄地去表达。我们把寄托或承载诗人主观情感的诗歌形象称为意象,即有“意”之“象”, 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通过油纸伞、篱墙、丁香、雨巷等一系列意象来抒发诗人冷漠,凄清,惆怅心境,诗人在雨巷中希望丁香姑娘能找到出路,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结果依旧在雨巷中彷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3.整体感知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情?意象是“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诗人与“红烛” 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自焚” 与“流泪” 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4.具体分析(1)齐读诗歌,诗歌起笔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么用意吗?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