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1957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129901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李白 课堂导入 李白的诗歌如天马行空,充满奇幻色彩。今天,我们将跟随他的脚步,踏上一场神奇的旅程———这场旅程不是真实的行走,而是一场瑰丽的梦境;目的地不是寻常山水,而是传说中仙人出没的天姥山。这场梦境为何如此迷人?诗人又想通过这场梦境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梦游天姥吟留别》,探寻李白笔下的奇幻世界与精神家园。 字 号 称号 朝代 诗派 爱好 诗风 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唐代 浪漫主义诗人 饮酒、赏月、作诗、漫游 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701年—762年)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知人论世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为他过人的才华,玄宗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之后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宗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借以排解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写作背景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别(诗赠东鲁诸公)”。 吟:本意就是吟咏,也就是作诗,后来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与“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留别:临行赠言。“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天姥:李白所梦内容,在地理上看,天姥山是天台山脉的一部分。 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 游仙诗 歌行体 留别诗 解题 天姥山 第一段:入梦缘由 第二段:梦游幻境 第三段:梦醒之感 (叙述) (描写) (议论、抒情) 这首诗是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理清思路 研读课文 梦 第一段: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诗人在写天姥山之前,为什么要提到“瀛洲”这座仙山? ①瀛洲缥缈难寻,天姥山却真实存在,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②以虚衬实,以瀛洲衬托天姥山,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突出了天姥山的胜景,为下文入梦作铺垫。 第一段: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诗人笔下的天姥山有何特点? 神奇、高大 3.本段是如何表现天姥山特点的? ①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正衬: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③对比:用五岳、赤城、天台与天姥山对比,凸显其高大巍峨。 第二段:梦游幻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意象 意境 手法 情感 湖、月、溪水、谢公宿、渌水、猿声 ①炼字:“飞”“照”“送”写出诗人内心的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②夸张:“一夜飞度”; ③拟人:“送我”; ④用典: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