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形状变了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理解“软物易形变、硬物难形变但并非不变形”的科学认知,建立“力与物体形变关联”的基础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在对比软物与硬物形变的过程中,学会通过“明显现象→细微观察→推理判断”的逻辑分析问题,培养“不轻易下结论、基于证据思考”的初步科学思维。 3.探究实践:能参与“对不同物体用力观察形变”“借助细玻璃管观察硬物体细微形变”的探究活动,掌握“观察、对比、借助工具辅助观察”的基本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4.态度责任:在小组探究和动手操作中,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乐于合作的学习态度;通过反思探究过程,树立“严谨求实、不盲目下结论”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探究,认识到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明确软质物体形变明显、硬质物体形变不易观察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硬质物体也能发生形变”,学会借助细玻璃管等工具观察不易察觉的细微形变,打破“力只能使软物变形”的错误认知。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跳跳球、材料超市教具(软物、硬物);实验装置、金属加工相关图片/短视频、和面工具。 2.学生准备:软物、硬物、记录笔、小组探究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5分钟) 1.情境导入:上课伊始,教师拿出跳跳球,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跳跳球吗?今天咱们一起观察它的‘小变化’!”随后用力将跳跳球往下按压,引导学生观察:“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跳跳球被压扁了);接着松开手让跳跳球蹦起,再问:“现在跳跳球又变成什么样了?”(学生回答:变回圆形了)。 2.提出问题:结合观察现象,教师追问:“刚才我们对跳跳球用力,它的形状就变了。那是不是对所有物体用力,形状都会变化呢?” 3.大胆猜想: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鼓励说出不同猜想,如“我觉得捏橡皮泥会变形”“我使劲掰尺子,尺子会弯”“石头很硬,用力砸也不会变形状”等,教师不急于否定,将猜想记录在黑板一侧,为后续探究做铺垫。 (二)探究与结论(15分钟) 1.第一次探究:软物与硬物的明显形变 教师引导:“大家有这么多猜想,那咱们就用‘材料超市’的物体和身边的物体做实验,亲手试一试!请小组合作,对桌上的软物(海绵、橡皮泥)和硬物(塑料尺、小木块)分别用力,看看它们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变化是什么样的,把结果填在记录表上。”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用力要适度,别损坏物品”,鼓励他们用捏、压、掰等不同方式用力,重点观察“用力后形状变不变”“怎么变”。 交流分享:3分钟后,邀请2-3组代表发言,结合记录表说说发现,教师总结:“对物体用力,有的会变扁(如海绵),有的会变长、变弯(如橡皮泥、塑料尺),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 2.第二次探究:力能使硬物形变吗? 引发质疑:教师提问:“刚才有同学说‘石头、玻璃这些硬物用力也不变形’,真的是这样吗?咱们用特殊的‘放大镜’来观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装水+细玻璃管”的塑料瓶和玻璃瓶。 演示实验:先挤压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细玻璃管里的水柱:“大家看,水柱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水柱上升);再用同样的力度挤压玻璃瓶,提问:“玻璃瓶的水柱动了吗?仔细看!”(学生观察到水柱轻微上升)。 分析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塑料瓶软,水柱上升明显;玻璃瓶硬,水柱上升慢、不明显,但确实动了!这说明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力不仅能使软物形变,也能使硬物形变,只是硬物的形变太细微,不容易直接观察到。 (三)反思与评价(7分钟) 1.回顾梳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