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224319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镇江中学、南京市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1777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张
三上
,
试卷
,
语文
,
月月
,
学期
,
江苏省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镇江市区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2025.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其文化本质而言,即是以“共同体”为依托对中华民族所进行的持续文化塑造,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共在生存智慧的价值自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总体性文化力的价值诉求。 “共同体”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在生存智慧,回应了人类对“我们如何能在一起”的终极追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共同体。从共同体的连接纽带来看,有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等;从共同体的聚合范围来看,则有家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地域界限,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得人才、技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然而,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信条催生了“私人化浪潮”,它带来了选择的自由、支配的乐趣、尝试各种生活方式的机会以及自我价值的认同,甚至在不同主体的矛盾冲突中导致既有共同体的破坏乃至瓦解,“我们如何能在一起”成了重要的时代课题。 人类社会始终致力于对共同体价值的理论吁求和实践探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学就曾率先发出了对“共同体”的价值追问:我们需要何种城邦共同体以实现正义、民主和公共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马克思哲学在反思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时,努力探寻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应然的价值张力,旨在实现对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的积极确证,即“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基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体精神和人类历史对共同体的价值求索,我们认为共同体是人克服个体局限,去追求共生、共在和共同创造的价值生存方式,是人的社会生存方式的本质性确证和价值性升华。如果从共同体连接纽带的价值序列来审视,则呈现出了“血缘-地缘-文缘”依次递进的模式。血缘共同体诉诸人的物质性存在,依凭人的生理特质纽带,揭示出人因血缘关系而发生的生命联系;地缘共同体诉诸人的社会性存在,依凭人的生活地域纽带,揭示出人因共同生活场域而发生的社会联系;文化共同体诉诸人的文化存在,依凭人的共同精神纽带,揭示出人因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风俗传统、生活方式而发生的文化联系。只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共同的精神文化依赖关系,共同体的聚合就意味着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个体的精神丰盈、价值富足与文化认同,共同体的解休就意味着生活于其中的不同个体的价值失落、道德贫瘠与文化归属缺失,甚至会导致整个文明的解体。 民族共同体就是沿着“血缘-地缘-文缘”的递进模式而构建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发端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在共同生活的地缘联系中形成了彼此承认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与利益联系,进而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记忆,塑造着全体成员的文化生命,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双重特征的民族共同体。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依凭的不是国家的政治强力,而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文化认同始终是聚合中华民族的核心纽带。正如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论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民族危亡关头最能催发深刻的民族自觉意识,近代以来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塑造的历史依据。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共同体”名义对中华民族进行的文化塑造,是中国共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0-27)
《致云雀》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5-10-27)
湖北省黄冈市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答案)(2025-10-27)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5-10-27)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第一高级中学、曾都第一中学实验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0-27)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