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1.能根据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学会从宏观现象辨识物质,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对离子产生的途径的学习,认识电解质导电的微观本质,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能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3.通过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的反应现象,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认识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及置换反应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据此判断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知识概览 课前·基础认知 1.物质的导电性探究。 2.将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都能导电。 3.电解质。 微思考1 Fe、Cu能导电,故Fe、Cu为电解质,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提示:不对。Fe、Cu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 (1)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将NaCl固体加入水中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和Cl-脱离NaCl固体的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2)熔融氯化钠导电的原因:当NaCl固体受热熔化时,离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克服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 5.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 溶于水 或 受热熔化 时,形成 自由移动的离子 的过程叫做电离。 (2)电离的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微判断 (1)Na2CO3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为Na2CO3══ 。(  ) (2)水溶液中的氯化钠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  ) × × 6.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 (1) (2)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它们所电离出的离子的性质。酸的通性实质上就是H+在水溶液中的性质,碱的通性实质上就是OH-在水溶液中的性质。 微思考2 教科书中提到“严格地说,蒸馏水也能导电”,水也属于电解质,也能发生电离。你知道水电离生成哪些离子吗 提示:水电离生成H+和OH-。 课堂·重难突破 一 电解质 问题探究 Ⅰ.安全用电常识要求“湿手不要摸电器,干燥绝缘要牢记。” Ⅱ.19世纪初,化学家普遍认为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阿伦尼乌斯在研究电解质稀溶液的导电性时,提出电解质溶于水会自动解离成离子。他先后两次发表论文,内容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自动地部分解离为带不同电荷的离子,而不需要借助电流的作用产生离子。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湿手会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①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因为在通电条件下产生了离子。 ②电解质只有在水中才能发生电离。 提示:(1)人的手上常沾有NaCl,有时也会沾有其他电解质,当遇到水时,形成电解质溶液,即湿手上含有的电解质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会引起触电事故。 (2)①不对。电解质溶于水会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后离子发生定向移动产生电流。电解质电离的条件是溶于水或受热熔化,而非通电。 ②不一定。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 归纳总结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的“四个要点”。 四个要点 正确理解 误区警示 化合物 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也不是混合物 如铁丝、铜、石墨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 盐酸、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 四个要点 正确理解 误区警示 导电条件 “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两个条件只需具备其一即可 如氯化钠晶体不导电,是电解质; HCl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是电解质 导电本质 化合物自身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如CO2、NH3溶于水可以导电,但不是电解质 常见物质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 2.判断物质是不是电解质的方法。 典例剖析 【例1】 有以下10种物质: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 ④氨气、⑤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