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5820

北师大版(2024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文物中的乘法口诀》教案

日期:2025-11-03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23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北师大,2024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文物中的乘法口诀
  • cover
《文物中的乘法口诀》教案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文物中的乘法口诀》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单元的创新主题课,以“文物中的乘法口诀”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深度融合。教材通过展示出土陶器上的刻痕、竹简上的算式、古代铜钱的排列等真实文物图像,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发现乘法口诀的起源与演变。内容不仅涵盖2和5的乘法口诀,更强调“数形结合”“符号意识”“文化传承”三大核心素养。教材设计了“寻找文物中的数字规律”“模拟考古小队编口诀”“制作口诀文物卡”等探究活动,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数学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10以内加减法及简单的重复相加运算,具备初步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古董”“宝藏”“考古”等话题充满好奇,喜欢角色扮演和动手实践。已有生活经验中,接触过钱币、筷子、积木等具象物品,能感知“几个几”的数量关系。然而,对“文物”概念较陌生,可能误以为“刻痕”只是装饰;对“乘法口诀”起源缺乏认知,易将其视为现代教学产物。因此,教学中需借助实物模型、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建立“古代人也会用乘法”的认知,突破时空隔阂,实现“从现实到历史”的思维迁移。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从文物图片中识别出“几个几”的排列结构,如每行5个铜钱、每列2根竹条,说出其数量关系。 2. 能结合文物图示,用“×”表示“几个几相加”,理解乘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思考现实世界 1. 能在对比不同文物图案中发现规律,如“每行多一个,总数多一个乘数”,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 能根据已有口诀推导新口诀,如“五七三十五”可由“五五二十五”加“五个五”得出。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完整句子讲述自己发现文物中乘法口诀的过程,如“我发现这排有7个陶罐,每排5个,就是5个7相加”。 2. 能在小组中清晰表达观点,并倾听他人意见,完成“文物解说员”角色任务。 数学观念 1. 初步建立“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的数学观念,理解其在古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2. 形成“先观察图形,再列算式”的基本思维路径,体会数学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能从文物图案中提取“几个几”的信息,正确列出乘法算式并说出口诀。 2. 能运用2和5的乘法口诀解决文物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1. 从抽象文物图像中还原“几个几”的真实数量关系,克服视觉干扰。 2. 理解“古人也用乘法口诀”这一历史事实,建立古今数学的联系。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文物复制品(陶片、竹简、铜钱)、放大镜道具、任务卡、多媒体课件、口诀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穿越千年【5分钟】 一、神秘文物馆开馆啦!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 教师播放一段古风背景音乐,同时展示一张“考古现场”的幻灯片:泥土中露出半截陶片,上面有整齐的刻痕。教师手持放大镜,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数学探险———走进‘文物中的乘法口诀’博物馆!”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刻痕可能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预设1:画画的。 预设2:记账的。 教师揭晓谜底:“这是古人留下的‘乘法口诀’!他们用这些刻痕记录粮食、兵器的数量。” (二)、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教师展示课题板书:《文物中的乘法口诀》 教师强调:今天,我们不是普通的小学生,而是“小小考古学家”!每位同学都将获得一份“文物密令卡”,任务是:找出文物中的乘法秘密,编出属于我们的“古法口诀”! 教师分发“文物密令卡”(含任务说明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