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6897

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225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全诗,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 2.分析“半梦半醒”状态的内涵,探讨梦境与现实背后的逻辑关联。 3.品味李白浪漫主义的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情感张力。 4.结合李白生平,理解其“半浮生”中的傲岸人格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认识其文化价值。 【导】导入揭题,明确目标 古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许冠杰在《天才白痴梦》中,戏谑地唱出“人皆寻梦,梦里不分西东”;李白也曾在《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为什么说“人生如梦”? 现实和梦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梦,你会怎么办? 面对这些“大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梦游天姥吟留别》。先猜猜看: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是现实还是梦境? 【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学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他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二、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0多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不久他就发现唐玄宗仅把他当作供以消遣的御用诗人。 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为名,逐出京城。 三、解题 “梦游”:在梦里游玩。 “天姥”:梦游的对象,山名,在今浙江新昌东,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出行的人借诗文向留下的人告别。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1.理清思路 诗眼:梦 第一段:梦游之因(记叙) 第二段:梦游之景(描写) 第三段:梦后之慨(议论、抒情) 2.熟读课文填空: 入梦的原因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活动二:寻梦游之因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诗人为何开篇要“谈瀛洲”?为何又提到五岳、赤城、天台等名山? 瀛洲: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 天姥山: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 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下文入梦做铺垫。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天姥山? 衬托: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以虚衬实),使人产生神游天姥之念。 对比:用五岳、赤城、天台与天姥山对比,凸显其高大巍峨。 夸张:“向天横”、“拔”“掩”等描绘出天姥山拔地参天、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