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本词创作背景,理解“用典”手法。 2. 准确找出并分析词中五个主要典故的含义、作用及蕴含的情感。 3. 体会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豪放词风。 【课前预习】 1. 朗读全词至少三遍,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词意。 2. 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开禧北伐”前后的历史背景。 3. 思考:什么是“用典”?你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哪些用典的诗句? 【课堂导学】 一、 初读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注意节奏与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 2. 本词的题目是《_____·_____》,其中“_____”是词牌名,“_____”是题目,点明了_____和_____。 二、 核心探究:词中用典 1. 寻找典故:请找出词中引用的五个历史人物及相关诗句,填写下表。 序号 历史人物 词中原句 1 2 3 4 5 分析典故:选择其中三个典故,完成下表分析。 典故人物 作者对他的态度(用词概括) 作者引用此典故想表达什么? 例:孙权 景仰、惋惜 慨叹当今南宋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暗讽朝廷昏庸无能。 刘裕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之雄心 刘义隆 讽刺、警告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悲哀、担忧 谏为国者勿忘耻 廉颇 自况、悲愤 望为政者用人才 3. 深入思考: ①词人引用刘义隆(“元嘉草草”)的典故,目的是什么?这与当时的现实有何关系? _____ ②“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词人看到此景,心情如何?为什么? _____ ③词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辛弃疾怎样复杂的心境? _____ 4.短文写作: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_____ 【知识链接】 一、 辛弃疾知人论世 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生于金国,少年起义抗金,后南归南宋。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却屡遭主和派排挤,壮志难酬。 词风:词风豪迈,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作背景:本词写于1205年,辛弃疾66岁,任镇江知府。当时权臣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既支持北伐,又深感准备不足,认为草率出兵必然失败。他的正确意见未被采纳,反而遭贬。他登北固亭,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 典故知人论世 孙权:三国时吴国君主。曾建都京口,后迁建康。他以江东一地,抗衡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曾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先祖随晋室南迁,移居京口。刘裕在此起兵,平定内乱,取代东晋称帝。他曾两次率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刘义隆:南朝宋文帝,刘裕之子。他好大喜功,元嘉年间草率出兵北伐北魏,想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结果大败而归,北魏军队乘胜追至长江边。 拓跋焘:北魏太武帝,小字佛狸。他击败刘义隆的北伐军队后,率军追至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遭人陷害,出走魏国。后赵国被秦兵所困,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前去探看。廉颇当使者面“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受仇人贿赂,回报赵王说廉颇虽老,但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一饭三遗矢”)。赵王遂不召用。 【课后拓展】 1. 背诵默写: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全词。 2. 短文写作:以“永远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 对比思考:试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本词在情感基调与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 一、 初读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注意节奏与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 2. 本词的题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点明了地点和题材。 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