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9275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3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453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6届,高三上,三上,学期
  • cover
内蒙古包头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经典敬祖先,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凝聚着中国人的制度设计和生活理念,不仅积淀数千年的发展史,更有超20万种的存世规模。受层累性特征的影响,从内容到表达,传统经典与当下难免有些脱节,阅读起来不太轻松。基于此,我们要指出阅读经典,从来有专业与通识之别。于学者,“以古释古”“汉话汉说”,力求恢复经典的原貌很重要,但对于大众,重点落在据实感悟,如朱熹所云“要体会亲切”,就很好,这从来是中国人读书的常态。所以,不一定非要明音韵、通训诂,而须避免“守古人之言,而失古人之心”的死在句下。传统经典既是历史的留存,又极具未来性,是一项有待发现和创造的资产,它总让人在不断的回溯中重新认识自己,拓展自己。案头研究是重新的认识和拓展,立足于当下生活的切己体悟又何尝不是呢?如要说得更深广些,则时移世异,如王国维《论政学疏稿》所说,“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泰西通商以后,西学西政之书输入中国,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这种“道出于二”不仅打散了许多传统成说,也瓦解了传统的解经模式,使经典必须面对变化了的时势。经典再不是圣典,再不是只让人信仰不容人质疑的绝对真理,它需要重新解释,它的生机正蕴藏在重新解释中。故我们不要把传统经典看成是一种封闭静止的存在,它之所以具经典性,正是能克服时间的限制,拥有“超时间性”,甚至,还是构成所有现代性最重要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典具有历史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特质,对它的研究是完全可以立足价值和导向的基础,引入包括现代诠释学在内的新方法,通过与当代结合,发挥其力量,进而如洪汉鼎先生所说,揭示其未来意义,畅明其价值“不是开放在末日黄昏,而是开放在未来的晨曦”。 也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认为不仅人人可以读经典,还必须读经典。过程中有专家帮助自然好,如能借助权威注本,在移动设备支撑下展开移动式、微课程及自我量化等个性化的新型学习模式,也能让人与其中活的思想交接,并最终推进传统经典的大众化进程。总之,关键在融传统智慧于当下生活,让现实激活问题,让经验佐证经典,进而检视自己的直觉,印证古人的洞见。倘能这样,则经典文本就能在与生活世界的互动中,牢牢植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相信,正如每个人都有仅属于自己的缘分,也必定有自己心仪的经典。如果你找到了,并觉得受用,觉得智性浚发,活力开张,此即哈耶克所说的“生机勃勃的传统是创造性的源泉”,经典也就因你获得了新的生命。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每一时代都必须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流传下来的文本”,“所有这种理解最终都是自我理解”。它告诉人阅读经典不是一种复制行为,而是创造性行为。甚至因具有哲学反思的特征,它还能成就一种“创造性的自我认知的内化过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体会到,伴随经典阅读与理解的完成,我们开始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自己。 当然,传统经典需要在历史流程中呈现,更需要接受后来者基于发展了的眼光的检验,以为“吾道自足”,必难“化民成俗”。故所谓理解还应包括究问与质疑,甚至主要就是究问与质疑。只有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才能让经典延续,增值。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无知而增知,由知识人跃升为文化人,才能造就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重建惠及众生的人文关怀。而这,其实也是阅读传统经典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自汪涌豪《当下我们如何重读中国传统经典》) 材料二: 《孙子兵法》通篇都蕴含着“知兵非好战”“尚武不黩武”的战争观念。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