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启用前 2025一2026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魏巍:您在《新诗的创作与鉴赏》中讨论了“诗的定义”,当年影响很大,后来有学者对该 定义中“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的相关表述提出异议,认为诗往往是回避“直白”的,“诗 出侧面”是诗的基本美学特征。 吕进:这是一个误解,这里谈的“直写”不是“直白”,而是在谈诗的审美视,点。从审美视 点来说,散文的视点是外视,点,是偏于绘画的视,点。外视点文学具有人物化、情节化的倾向, 作家把他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在作品里还原为外部世界。因此,小说、戏剧、散文所讲的故事 不是实有之人,却是应有之人;不是实有之事,却是应有之事。《红楼梦》的贾宝玉、林黛玉虽 然只是作家的虚构人物,却使读者相信他和她的真实存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满纸荒唐 言”中去体会“一把辛酸泪”。散文家往往采用不在场的叙事策略,回避直说,他对外部世界 的审美判断淹没在他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淹没得越深越好。相反,诗是内视,点文学,是偏于 音乐的视,点。诗总是尽量去掉客观性,尽量增加主观性;诗总是尽量去掉可述性,尽量增加可 感性。诗是艺术,艺术来自生活又必定高出原生态的生活。常人是写不出诗的。只要真正进 入写诗状态,那么,在写诗的那个时刻,常人一定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一在那个状态下,他洗 掉了自己作为常人的俗气与牵桂,从个人化路径升华到诗的世界。 魏巍:您在《论“诗家语”》中提出了“诗家语是清洗过的语言”这一概念,“诗家语”作为 您诗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其内涵显然超越了传统对“诗歌语言”的认知。能否从理论层面阐释 “诗家语”的本质,及其在诗歌本体论中的意义? 吕进:“诗家语”并非与日常语言完全割裂,而是“日常语言的非日常化”。“诗家语”并非 某种特殊的语言材料,而是诗歌独有的言说方式。其本质在于对日常语言的“非一般化”改 造一它从散文语言中“借”来词汇,通过诗的逻辑重构,使普通词汇突破交际功能,升华为承 载情感与体验的灵感语言。例如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 爷/在土里埋葬。”看似简单的动词“洗澡”“流汗”“埋葬”,经过时间维度的清洗,从具象的农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