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1408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日期:2025-11-1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42278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教学,教学设计,单元,一体化,18课,战场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教学设计 战场抗争、民族坚守与东方贡献 ——— 全民族抗战的多维探索与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处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大单元的核心枢纽位置,上承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下启第19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协同御敌”的关键阶段:正面战场以阵地战顽强阻击日军主力,为敌后战场开辟争取时间;敌后战场以游击战袭扰日军,为正面战场减轻压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全民族抗战的战略格局。学好本课,能帮助学生完整把握抗日战争的战略体系,理解“团结抗战”的深刻内涵,为认识抗战胜利的必然性奠定基础。(二)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 培育历史思维与实证能力:通过对比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与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战术差异,结合作战地图、战报、老兵回忆录等史料,引导学生从“战略任务”“作战方式”“历史作用”等维度分析两大战场的特点,提升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素养。例如,探究“为何敌后战场能成为抗战后期的中流砥柱”,需结合战争形势变化与群众基础等因素综合考量。 传承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正面战场中张自忠等将领的壮烈殉国,敌后战场里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就义,共同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通过学习这些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传承“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树立正确历史认知与价值观:通过厘清两大战场的战略配合关系,驳斥“片面强调某一战场作用”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全民族抗战是包括国共两党、各民族、各阶层在内的共同抗争,树立“以史为鉴、客观公正”的历史观,理解“团结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的现实意义。 课程标准 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认识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格局,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牺牲与顽强抗争精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抗日根据地形势图》,标注1937-1940 年关键战役的时间、地点,梳理“正面阻击—敌后袭扰—协同抗敌”的时空脉络,明确两大战场的战略定位。(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正面战场从“积极抵抗”到“战略相持”、敌后战场从“开辟”到“壮大”的发展变化,结合史料客观评价两大战场的历史贡献,批判“割裂两大战场联系”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 3.感悟两大战场先烈的牺牲精神,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树立“团结奋进、爱国自强”的家国情怀,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家国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史实与意义;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敌后战场在抗战后期成为中流砥柱的原因;认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依存、协同作战”的关系。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1945)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以“抗战进程”为主线,衔接第17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本课“两大战场协同抗战”、第19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展现抗日战争从“爆发”到“相持”再到“胜利”的完整阶段,凸显本课“战略展开与格局形成”的核心地位。 横向维度拓展:从军事战略(两大战场的战术与配合)、政治力量(国共合作与敌后动员)、社会动员(各阶层参与抗战)三维展开,通过正面战场的“阵地防御”与敌后战场的“群众游击”,全面呈现全民族抗战的多样性与整体性。核心定位锚定:作为单元“战略相持阶段的抗战核心”,本课需突破“孤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