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1466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B卷)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2929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考试,试卷,语文,调研,TOP
  • cover
2027届高二年级TOP二十名校十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B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就是设在齐国故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兴衰发展历程大致可描述为:初创于田齐国君齐桓公时,繁荣于齐威王时。齐宣王时期,扩大学宫规模,建筑高门大屋,封官加禄,吸引各派学者,鼓励百家争鸣,人数多至数千人,达到发展的鼎盛期。齐闵王时国破君亡,学宫遭废。齐裹王复国而稷下“中兴”。直到末代国君齐王建时,存而渐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学宫消亡。其存在时间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前后历经六代国君,凡一百五十佘年。 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唯一学术中心。战国诸子百家的形成,固然与各国延揽人才、 大兴养士之风有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一个百家汇聚的文化中心,“争鸣”的局面也是难以形成的。然而,在战国那样一个大国割据、战争频仍的时代,遍考养士之所,却少有百家学派汇聚之地。当时以养士最为著名者当属“四君子”:楚有春申君,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他们那里都曾宾客云集,名闻天下,但并没有形成学术文化中心。考其原因约有以下几点:一是人数虽多,但层次低下。“四君子”养士,都在“三千”以上,但往往“不分贵贱,客无所择”。寄食者众,有才者寡。二是服务私门,学派难入。其养士多为救急解困,主要在务实和功利层面,各派学者真正投奔者甚少。三是因人而养,聚散无常。人在则聚,人去则散。学术成就最高者当属战国末期的吕不韦,他养士三千佘人,并“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而成了《吕氏春秋》。但随吕氏之亡,其士也如昙花一现,作鸟兽散。战国私门养士,风气虽炽,灿如云霞,但都未形成稳定的学术文化中心。 考察战国学术,能够成为诸子百家争鸣中心,且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成果最丰、影响最深远的,唯有稷下学宫。其原因在于它有三大特点: 其一,机构开放。稷下学宫在管理上采取机构开放、来去自由的政策。一是待遇优厚。齐国统治者在稷下建设“高门大屋,尊崇之”,足见校舍之富丽堂皇;齐宣王一次封七十六名稷下先生为上大夫,足见其地位之高。二是来去自由。游学是其主要形式: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先生也可以自由在稷下招生讲学,可以个人游学,也可以从者数百人集团游学。来者,热情欢迎,精心安置,以礼厚待;走者,以礼相送,重金馈赠。三是学者治校。齐国统治者对稷下管理充分信任、重用学者,荀子曾“三为祭酒”;在具体事务管理上,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安排,师生之间、先生与先生之间,教学或学术辩论,全由稷下先生们自主组织。如此的办学方式,打破了私学界限,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争鸣和人才的培养、成长。 其二,思想兼容。齐国统治者对稷下各家学派制定“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行诸子百家各派平等、多家并存的政策。从文献记载看,儒、法、道、墨、阴阳、名家及农家、兵家,举凡当时重要的学术流派都曾在稷下先后存在发展。由于思想解放,地位平等,学术活跃,各派学者尽管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主张,却都能在稷下立足、讲学、争鸣,吐纳吸收,提升发展。甚至还往往出现派中有派、派中分枝的现象。例如:学宫中儒家就分孟氏之儒、荀卿之儒,而且两派之间,观点有异,相互攻伐;道家分宋尹派,田骈、慎到派和环渊派。各派思想也由于百家争鸣的深入,而逐渐融合或者发生演变。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最终实现了各派的共荣、创新、发展。 其三,学术自由。首先,稷下学宫所体现的学术自由,主要展现为统治者与学者之间的地位平等和尊重学术的理念,这一点史所难寻。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稷下学宫是田齐政权的国办机构,“喜议政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