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人教统编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二、遵义会议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02 03 01 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情况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时空观念、史料证实) 掌握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体会先烈们的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程引入 1、红军反“围剿” ②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①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指挥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粉碎了四次“围剿”。 红军遭受前所未有的沉痛打击。李德指责我们反击不力,我怒问道:“队连子弹都没有,历拿什么去反击...你们这些教条主义的战术家,只知道图上作业,纸上谈兵!” ———《彭德怀自述》 1932年,共产国际派了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德国人李德任军事指挥,红军的指挥权从朱德、周恩来手中转入李德和博古(秦邦宪)手中。他们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左”的错误: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急于求成、盲目冒险的错误行为。 人物简介:博古、李德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开始时间: 出发地点: 目的: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2、战略转移—长征 “一连三夜,红军把部队缩编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完全出人意料地出发了……除红军主力外,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开始了这一征程。兵工厂被拆除,工厂被拆迁,机器全部由骡驴驼走———一切能搬得动的值钱的东西都随这支奇怪的队伍转移。” ———(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歌曲:十送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3、湘江战役 ①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湘江战役后,红军总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老村民搬运红军尸首3天3夜,当时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染成了“赤水河”。江中到处飘浮着红军密密麻麻的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 ③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②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路上布下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