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俄】列夫·托尔斯泰 Воскресение 学习目标 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知人论世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俄国名门贵族。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一年后转入法律系 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同年11月7日病逝于一个乡间火车站,享年82岁。 创作风格 1852-1863年是他创作的早期阶段,中篇小说《童年》《少年》《青年》组成自传体三部曲。 1863-1880年是他创作的中期,他写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巨著。 1881-1910年是他创作的晚期,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剧变,他抛弃地主贵族的传统观念,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抨击贵族阶级的虚伪、政府机关的暴虐、官办教会的伪善,宣传“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制恶”“爱的宗教”,代表作有《魔鬼》《复活》等,《复活》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动机 托尔斯泰的检察官朋友柯尼一次来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事件:一个贵族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沦落风尘,后因被指控偷盗而判刑,巧合的是,贵族是此案件的陪审员,他深受良心谴责,向法官请求与其成婚来赎清自己的罪过。这件事引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在征得柯尼同意后,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写完了《复活》。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农奴制和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积极参加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他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复活》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写作背景 前情提要 聂赫留朵夫年轻时爱上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她怀孕后被以“品行不端”为由赶出家门。后来沦落风尘,使她的身心遭受严重摧残,她拼命吸烟、喝酒麻痹自己,因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 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节选故事因此而展开。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肉身的死而复生。 思考: ·本文中的复活是什么意思? ·谁死了? ·谁复活了? 标题含义 《复活》 试着通过前三段分析二人的身份和关系 分析人物 聂赫留朵夫 忏悔的罪人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被抛弃的情人 沦落风尘的女人 玛丝洛娃 梳理情节 结局(59-78段):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高潮(44-58段):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发展(22-43段):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 开端(1-21段):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隔栏相见 长凳问旧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研读对话环境———铁栅栏 有罪 → 在铁栅栏外 无罪 → 在铁栅栏内 通过反差展现社会不公 情节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1 - 21) 发展(22-43) 高潮(44-58) 结局(59-78) 隔栏相见 长凳问旧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纠结动摇 同情自省 意外震惊 愤怒悲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