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归园田居 从田园风光到心灵治愈 归 园 田 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品鉴诗歌所采用的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热爱田园、超然物外的生活 态度,领悟其追求隐逸的志向与情怀。 活动一: 穿越历史云烟,走近陶渊明 做官不如意,不如去种地 诗开田园派,甘守一壶贫 作 者 简 介 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又名:潜 自号:五柳先生 字:元亮 谥号:靖节先生 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的杰出诗人、辞赋家,他的一生,是一部在动荡时代中追寻自我与本真的传奇。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有《陶渊明集》、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辞赋《归去来兮辞》。 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加之家势渐落,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所以时隐时退。在他出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晋义熙二年辞去彭泽令,归去后,写下了著名诗篇《归园田居》五首,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来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 晚年“归隐田园” 陶诗往往以隐逸生活和人生苦短为主题,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农村风物,田园风景,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晋 陶渊明 田园诗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 唐 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派,形成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常见意象和意境 1.① 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③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①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隐士、山中人、松下客、野老、牧童、渔翁、浣女、农夫、邻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③情感: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常用典故 (1)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2)式微:《诗经》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3)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汪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计较,巧诈之心,与世无争,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4)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向“田园”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① 对宁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② 描写优美的农村风光,歌颂田园山水的美好风光; ③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怀,表达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