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3589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田家炳实验中学(临泉县教师进修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396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临泉县,安徽省,三上,试题,语文,月月
  • cover
高三语文 (建议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等都分析了收入分配问题。它们曾经指出,所有经济学都关注两大主题:一是收入和财富如何增长,二是收入和财富如何分配。前者从资源配置和效率出发研究收入和财富的增长,后者从社会福利和公平正义出发研究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但是,从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以及重点内容的演变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始终是把收入和财富如何快速增长作为其重要的内容来开展研究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还是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实际上关注的都是收入和财富增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在它们看来则是一个自然变化或所谓“涓滴效应”的过程或者结果;即使一些涉及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侧重理论分析,也基本上是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社会正义和福利等视角予以关注。虽然发展经济学也关注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提出所谓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但该假说也基本上是从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的对收入分配变化的“规律性”认识。这些分析表明,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实际上主要还是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差距大小及其自然变化的“规律性”等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收入分配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分析和研究实际上还是就收入分配问题谈收入分配问题,对于收入差距问题则主要分析收入差距大小问题,忽略甚至回避收入分配问题背后的制度根源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矛盾,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对收入分配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的传统和科学方法,造成人们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简单化思考,容易形成仅仅围绕收入分配或者收入差距大小问题进行简单化实证研究的倾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的范式,实际上也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主要讨论经典的按劳分配理论,后来进一步探索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方法等。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深化,我国也开始进一步讨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思考如何建立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由落实按劳分配、打破平均主义逐步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与此同时,也逐渐提出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并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涉及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大都是从收入分配制度入手,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的实践和发展。可以说对分配制度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以及部门行业等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和研究热点。从研究方法来说,学术界大量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收入差距问题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获得了大量收入差距问题实证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包括功能性分配、规模性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贫困化与减贫、基尼系数等很多概念、工具大量被引入和使用,这深化了中国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积极接轨和对话交流。 (摘编自权衡《共同富裕:收入分配研究范式演进及其理论创新》) 材料二: 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可看作是广义的收入分配问题,而且其理论逻辑与经济体内部的收入分配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致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分析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收入分配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