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问题探讨 生态系统的能量不断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需要不断从外界补充。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大量物质,例如:氧、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只有形式的转变,而不会消失。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胡杨能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可顽强地在荒漠中生存繁衍。然而,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远离水源的胡杨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些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 讨论: 1.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 荒漠中缺乏水分,分解者数量很少,因此死亡后的胡杨无法被快速分解。 2.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 荒漠中生产者的种类与数量很少,能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就少;消费者与分解者也少,物质循环缓慢;土壤中可供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等很少,且分解速度较慢,因此土壤中积累的营养物质很少;而且,胡杨还会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因此,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比草原的更为贫瘠。 问题探讨 不难看出,碳元素和氧元素这两种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 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 食物 人体的细胞呼吸 CO2 植物的光合作用 问题探讨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讨论: 1.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还有碳酸盐) 在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01 碳循环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来源: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去路: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 化碳。 生产者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摄食 呼吸作用 消费者 来源: 摄食:将前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 去路: 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分解者 分解者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 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煤、石油 其他途径 遗体和排出物 摄食 燃烧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大气中的CO2库 分解作用 非生物环境 生物 群落 1.过程 01 碳循环 1.过程 01 碳循环 (1)循环形式: 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CO2 ②生物群落内部: 含碳有机物 1.过程 01 碳循环 (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光合作用 ②化能合成作用 (3)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1)存在形式 ①非生物环境中: CO2和碳酸盐 ②生物群落内部: 含碳有机物 (2)循环形式 ①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CO2 ②生物群落内部: 含碳有机物 (3)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光合作用 ②化能合成作用 (4)返回非生物环境的方式: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一、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CH4、N2O等)相当于保温层。大气中CO2越多,地球上的温度升高就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①原因 与社会的联系: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过多的CO2; 植被破坏,降低了植物对CO2的吸收。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保护植被,增大绿化面积 ②对应措施 非生物环境 生物 群落 二、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