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3857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0-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33044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西省,月月,答案,图片,试题,语文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在光的前进方向上,遇到物体的时侯,就会发生反射现象。我国在 三千年前就制造和使用钢镜,并且很早就对光的反射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月光是从哪儿来的呢?是月球本身能够发光吗?远古时代,人们以为月亮是能够发光的。但 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我国就知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它的光是日光照射在月面上所引起 的反射光。为了说明月光是日光照射的结果,宋代科学家沈括曾进行了圆球受光的实验。他用一 个弹丸(代表月球),一半涂粉(表示月球受太阳光的一面),这样,侧视的时候“粉处如钩”, 正视的时候“则正圆”,说明了月的圆缺的道理。 我国古代造镜技术非常发达,并且对各种镜子成像原理有深入的研究。 大家知道,只要对着光滑的平面,就可以照见自己的脸孔。在镜子使用以前,人们是利用静 水来看自己的脸的,并且知道流水是照不成像的。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统,我国就已经使用了铜镜。 到了秦汉以后,钢镜大大发展,畅销国内外,到现在仍旧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特别是有两千 多年历吏的所谓“透光镜”,它能通过反射映出统子背面的美丽图案,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为 了解开“透光镜”之谜,国内花了几百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 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可以映出背而的图案。这充分 说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的反射特性的深刻认识。 利用平面镜反射的原理,我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潜望镜。汉初《淮南万 毕术》一书中,有“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的记载。这个装置虽然粗糙,但是 意义深远,近代所使用的潜望镜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制造的。 在利用平面镜的同时,人们又发现了球面镜的奇特现象。球面镜有凹面镜和凸面镜两种。 认识凹面镜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统向日取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我国把凹面 镜称为阳越,意思就是利用太阳光来取火的工具,这是太阳能的最初利用方式。早在公元前五世 纪,墨瞿和他的学生就对凹面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记载在古代科学名著 《墨经》一书中。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当物体放在球心之内,得到的是正立的像,距离球心近的 像大,距离球心远的像小。当物体在球心之外,那得到的是倒立的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远的像 小。当物体在球心处,那像和物重合。当时墨家已经明确地区分了焦点和球心,把焦点称为中燧。 墨家对凸面镜也进行了研究,认识到物体不管是在凸面镜的什么地方,都只有一个正立的像。 像在镜面的另一侧,就是虚像,并且总是比原物体小,只是距中心近的像显得大,距中心远的像 显得小。 我国古代制镜的手工工人,在镜子生产中熟练地利用了凸镜的成像特性。在铸镜的时候,如 果镜大,就把镜面做成平面,如果镜小,就把镜面做成微凸,这样镜面虽然小,也能眼全人的脸。 现在汽车上的反光凸镜、拐弯路口所立的凸镜,也是利用这个原理。 十一世纪的沈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啪地表述了凹镜成像的原理。用手指放在凹面镜 前成像,随着手指和统面的距离远近移动,像就发生变化。沈括用这个事例说明了凹面镜成像和 焦点的关系。当手指逼近镜面的时候,得到的是正立的像,渐远就看不见像,这是因为手指在焦 第1项北8页 出卷网创建 回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 (一)阅读I 1.B【解析】A.“透彻掌握”错误,材料一首段是说“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C.“墨家对凸面镜成像原理的揭示,启发了制镜手工艺人,使之…”错误。材料一未明确提到制镜手工 艺人“受其启发”而在镜子生产中熟练利用凸镜的成像特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