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4567

6.1 树立法治观念 课件(共20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2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760416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法治,视频,八年级,道德,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思考:为什么这些人骑电动车不规范?对我们有何启示? 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树立法治观念 学习目标: 1.法律的内涵及要求P46 2.法治观念的体现P47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p46-47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49 01 了解法治 法律是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它明确告诉我们 “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法律的内涵 案例分析—《“键盘”不是法外之地》 小张和小李是某中学八年级的同班同学,原本是好朋友。因为一次小组合作中的摩擦,两人在微信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气之下,小张做了以下事情: 1.将小李的照片进行丑化,并配上“小偷”、“虚伪小人”等侮辱性文字。 2.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公开发布了这张图片,并且没有设置任何隐私权限,所有微信好友都能看到。 3.在评论区与几个共同好友互动,继续散布关于小李的虚假负面信息。 这条朋友圈迅速在班级和年级同学间传播开来,大家对小李指指点点,给小李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伤害,他甚至不愿意去上学。 思考:小张的行为是否违法?触犯了哪些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启示: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1)内涵: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一、法律的内涵和要求? 议一议:为什么此类行为屡禁不止? 网络的传播 家庭教育的错位、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学的骄横;家庭监管和关爱的缺失 社会宣传不足 实施者结交损友、缺乏法治意识 被实施者害怕打击报复、缺乏维权意识 卢梭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 “ 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 “ 习近平 1.法治意识的含义? 含义: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议学成果二:法治观念的含义P47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探究与分享P49 列车即将发车,两位乘容却堵住车门,不让列车启动。原来,他们的同伴还未赶到。面对乘务人员的劝阻和其他乘客的谴责,两人不以为意,态度嚣张,导致发车延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两人予以行政拘留十天的处罚。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位乘客行为的看法。 两名乘客的行为是错误的。严重扰乱了列车的正常运行,影响了公共安全和秩序,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损害了其他乘客的合法权益。我们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①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②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笔记】 3.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 ★ 作为中学生,你将如何提升法治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