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1956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 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 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复习导入 社会性质 过渡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 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革。 2.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明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重点】 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意义。 【难点】 理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国际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国内+国际)。 国内背景:“文革”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经济停滞政治混乱文化摧残。 文革结束,中国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必须解决纲领路线问题 20世纪70年代电子科技革命 一、改革开放的开启(P31) (2)P32相关链接: ①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 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③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开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P31 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意义:P31 ①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②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时间: 重新确立了≠初次确立了 新时期≠新时代 一、改革开放的开启 名词点击:改革开放 改革 开放 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发展生产力,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开放,即对外开放,就是主动扩大对外经济交往,放宽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P32相关链接2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习近平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南方讲话和十四大 十八大以来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1、起步阶段 (1978年—1992年) 2、逐步深化阶段 (1992年—2012年) 3、全面深化阶段 (2012年以后)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开放两大脉络) 1.改革方面:(视频) (一)起步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2年)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