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5161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1-22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1917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中,哲学,必修,统编,政治,-2025-2026
  • cover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部署,理解“双创”路径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2025年文化实践案例,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双创”的方法,理性认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主义误区。 公共参与:立足湘西非遗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等实例,树立“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责任意识,主动参与文化传播与精神践行活动。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前序学习已掌握文化内涵与功能,对非遗、传统节日等文化现象有生活感知,且关注微短剧、文创等流行文化形式,但对“双创”的具体路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认知,需时政案例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深化内容,承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下设“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两目,形成“文化传承路径—精神内核弘扬”的逻辑链,是落实“文化强国”教育的核心载体,为后续学习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涵及实践路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要求。 教学难点:结合2025年时政案例阐释“双创”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把握“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的内在统一。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2025年10月时政素材的PPT(四中全会公报节选、湘西非遗微短剧片段、昆山周庄文化IP案例);印发探究任务单;布置预习“双创”、民族精神等核心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时政混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部署、湘西“钢火烧龙”非遗微短剧拍摄现场、昆山周庄文化IP展演。提问:“这些场景中,传统文化如何焕发新生?背后承载的民族精神又如何体现?今天我们共同探寻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的时代答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如接触的文创产品、红色故事)自由发言,初步感知文化创新与精神传承的鲜活实践。 设计意图:以高层部署与地方实践联动场景切入,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2025年文化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双创”与民族精神弘扬的同频共振? 分议题一:守正创新———传统文化“双创”的路径如何落地?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多地探索传统文化“双创”新路径:①湘西州推出微短剧《阿桂的村晚》,将300年“钢火烧龙”非遗技艺融入剧情,用4K技术呈现,上线前带动拍摄地民宿预订量增长65%;②江苏昆山周庄依托“水乡文脉”,打造实景演艺、非遗工坊等载体,将传统民俗转化为文旅IP,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③某非遗传承人固守技艺形式,拒绝数字化改编,导致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问题设置:①湘西非遗微短剧和周庄文旅IP分别体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者内涵有何不同?②结合反面案例,说明传统文化传承为何必须坚持“双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一目,梳理“创造性转化”(改造旧形式,赋予新表达)与“创新性发展”(拓展新领域,融入新元素)的核心区别,结合案例分析“双创”的共同原则———立足传统、适配时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完成“双创”内涵对比表,明确二者差异与联系,全班分享。 知识点讲解: 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