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23596

语文七年级上语文版5.17《淮上与友人别》课件(16张)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26576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语文,七年级,文版,5.17,淮上与友人别,课件
  • cover
课件16张PPT。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一字之师你知道吗?成语故事: ?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 他以文会友,经常和一些文人往来。 当地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成语“一字之师”是指能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一字之师   郑谷(公元848—909年),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其父郑史,其兄郑启,均为唐代诗人。受父兄熏陶,郑谷七岁便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郑谷考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他写的一首《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郑鹧鸪”之称。他与许棠、张乔、任涛等九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颇盛,被誉为“芳林十哲”。唐乾宁年间,郑谷“独守义命之戒,而不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归隐故乡的仰山,过着“好句未停无暇日,旧山归老有东林”的隐居生活。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                           郑谷郑谷、许棠、任涛、张口、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 “芳林十哲”解题   淮上:即扬州。 ———淮上与友人别”点出了地点、人物,告诉我们是一首离别诗。   (为什么不说是送别诗?) 明确:“君向潇湘我向秦”,分别+送别。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唐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折柳送别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翻译:长江边上杨柳依依,“扬子江”,长江的别称,这里点明了“与友人 别”的地点,而“杨柳春”三字则点明了季节。 杨花愁杀渡江人。淮上与友人别郑谷翻译: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杨花:飘飞的柳絮。“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数声风笛离亭晚,淮上与友人别郑谷翻译: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 几声风笛,带着凄清怨慕,飘入离亭宴上正要分别的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淮上与友人别郑谷君向潇湘我向秦。翻译: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却要往长安而去。互道一声珍重,各奔前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扬子江、杨柳、杨花、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