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2024年版)课时备课 课题 海陆变迁 课型 新授 课时序号 主备人 集体备课与审核团队 七年级地理备课组 时间 课标要求与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分地表形态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长期缓慢变化、短期剧烈变化)。 3.设计简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分析化石证据、模拟板块运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分析 本课时是《地球的面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之一,承接“世界的地形”的静态地形认知,聚焦“海陆动态变化”的成因与规律,通过“现象感知—假说建构—理论应用”的逻辑链条,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表层永不停息运动”的认知。 从知识逻辑看,课时内容分为“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形成“事实—猜想—科学理论—现实应用”的递进:先通过喜马拉雅山海洋化石、地震火山等实例,感知海陆变化的两种时间尺度;再通过魏格纳的发现,理解“大陆曾连为一体”的假说;最后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变化机理,关联火山地震分布。教学中需依托七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萌芽”的特点,通过化石证据分析、板块运动模拟实验等活动,降低“地质时间尺度”“板块运动抽象原理”的认知难度,同时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规律)、“综合思维”(要素关联分析)等核心素养。 教学 目标 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变为高山、地震火山对人类的影响,认识“自然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中”,理解“人类活动需尊重自然规律”;结合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形成“科学应对地质灾害”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综合思维:从“证据(化石、地貌)—假说(大陆漂移)—理论(板块构造)”多维度,综合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现象—本质”的逻辑思维;结合板块运动方向(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分析其对地形的影响,初步形成“要素关联”的综合思维。 3.区域认知:运用世界板块分布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与范围,描述“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区域板块位置与地质活动”的关联,建立“板块交界区域”的空间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喜马拉雅山海洋化石证据”,掌握“用地理证据推理地理现象”的方法;通过“书本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碰撞挤压、张裂拉伸),观察地形变化(隆起、断裂),提升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能力;结合火山地震案例,初步学会“收集地理案例并分析规律”的实践技能。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证据与类型:能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实例,区分“长期缓慢变化”与“短期剧烈变化” 2.大陆漂移假说的核心观点:掌握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与核心内容。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全球六大板块划分”“板块内部稳定、交界活跃”“板块运动方向”三大核心观点,能解释简单地形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关联:突破“大陆漂移假说为板块构造学说奠定基础,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陆漂移动力”的逻辑关系,避免概念孤立认知。 2.地质时间尺度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变为高山经历数千万年”,避免用“短期生活经验”判断海陆变化。 3.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理解“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海沟,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海洋”的抽象原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图文与模型资源: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图片、东非大裂谷卫星影像、大陆漂移示意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等高线地形模型。 (2)实验材料:硬纸板(模拟大陆板块)、泡沫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