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7470

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06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5375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地球,一节,格式,教学设计,地球仪,地理
  • cover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初一年级 葛翠翠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教学设计以地球仪作为切入点,然后通过让学生阅读22页的正文,然后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简单了解纬线的特点,然后通过制作地球仪的方式落实纬线的特点。通过讲几条特殊的纬线,落实地球五带和低 、中 、高纬度的范围。通过练习的形式,强化本节课的重点。最后通过有趣的探究,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落实的赤道周长。 指导依据 课标要求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从知识衔接看,本课时聚焦“纬线与纬度”,是在课时一认识地球仪基础部件(赤道、两极)后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用纬度定位、划分南北半球”的核心,为下一课时学习经线与经度做好“单一要素认知”铺垫。从学生认知特点看,初一学生已能在地球仪上找到赤道(最长的纬线),但对“纬线是不等长圆圈”“纬度数值随纬度升高而变化”的抽象规律理解较难,且易混淆“北纬/南纬的符号(N/S)”与“纬度数值对应的半球位置”。从生活关联看,日常说的“热带在赤道附近”“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均与纬度范围直接相关,可通过这些生活化场景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 3.教学目标分析 1.能说出纬线的核心特点(圆圈形状、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指示东西方向);能明确纬度的划分范围(0°-90°)、南北纬的判断方法(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并记住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N/S)、南北极圈(66.5°N/S)的纬度数值。 2.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不同纬线的长度差异、用彩笔标注关键纬线的活动,提升空间观察与动手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赤道地区最热”,初步学会“用纬度分析地理现象”的思维方法。 3.通过对比不同纬度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形成尊重自然多样性的意识,并在定位练习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纬线的三大特点(形状、长度、指示方向):这是区分纬线与后续经线的关键,且通过地球仪观察可直观感知,是构建纬度认知的基础。 2. 纬度的划分规则与关键纬线数值:纬度数值是定位和划分温度带的核心依据,关键纬线(如赤道、回归线)是高频考点,建议设计"符号-半球"配对游戏,通过反复匹配练习巩固记忆。 教学难点: 1. 理解“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学生易误以为所有纬线长度相同,需借助“赤道是最大纬线圈,越靠近两极纬线圈越小,最终缩成点”的动态演示(如用不同大小的圆环模拟纬线)突破认知误区。 2. 区分“北纬与南纬”及对应的半球位置:学生易混淆“N/S符号”与“南北半球”的对应关系,需通过“在地球仪上标注某点纬度(如北京40°N)并判断半球”的实操练习,强化“数值+符号”的综合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各步骤内容如何操作实施的一定要详细,不能只用标题及简单的指导语代替) 环节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热带雨林为什么终年炎热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环节二:讲授新课(25) 什么是纬度 ( 1. 赤道:0°纬线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 )几条特殊的纬线 环节三:学生活动(5) 环节四:课堂总结 1.纬线三大特点”“纬度划分与关键纬线”,梳理知识框架。 环节五:课后作业(约1分钟) 完成练习册 用硬纸板制作3个不同大小的圆环,分别标注“赤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