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B D C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C D B A C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B C A 26.(1)大事:(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政治)开创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实行郡县制,制定秦律;(文化)统一文字。(共6分,经济、政治、文化每个角度2分。) (2) 水平等级 分值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1 8-10分 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观点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4-7分 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3 1-3分 不够明确 有论述,但材料不够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够充分 4 0分 没有提炼出观点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观点1: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分) 阐述:唐朝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了巨大吸引力,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唐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影响。(4分) 元朝统一,疆域空前辽阔,边疆各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元朝对包括西藏在内的边疆地区实现有效管理,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 观点2: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设立了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和国家统一。 观点3:民族交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元朝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 观点4:国家治理方式(或民族政策)推动民族交融 阐述:不同历史时期,政府所采取的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或国家治理方式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唐朝时期,唐太宗册封少数民族的政权首领,如云南王、渤海王等,促进了中原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元朝时期,元世祖学习中原政治制度,重视农业生产,还设置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事务,也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促进了藏族人民和其他民族的交融。 观点5: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主动改革,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不断内迁,民族交融发展(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元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世祖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观点6:文化交融推动国家凝聚力(增强国家认同) 阐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穿汉服),加速了北方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唐朝时期,汉族吸收西北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习俗(如胡服、胡床),同时文成公主入藏传播中原农业技术,体现了双向文化影响。 辽、元等政权主动学习汉族文化(如辽仿汉俗、元世祖重视中原农业),说明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为统一奠定文化基础。 27.(18分) (1)现象:轻、重工业产值迅速提升;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或轻、重工业比重差距缩小。(4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国内市场扩大;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的开展。(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