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批驳思路,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 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批驳思路。 2.明晰“中国脊梁”的含义,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写给中国青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 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鲁迅先生的诗歌是富有力量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更是如此。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政府的腐败无能,救国无路,且常常散播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言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先生针对这一论调,发出了自己的呼号,写下了这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探究新知 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学过他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 2.作品简介 《且介亭杂文》收录鲁迅1934年所作杂文37篇,1937年7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出版。“且介亭”源于鲁迅居住地为“半租界”,“且介”即“租界”二字之半,“亭”即上海常见的“亭子间”。1935年12月30日,鲁迅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鲁迅先生借用“且介”二字,既讽刺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其犀利的笔锋。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的“硬骨头”风范。 3.文体知识 (1)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毛主席称鲁迅先生的杂文为投枪和匕首。 (2)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一般模式: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归纳 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直接反驳:以下三种形式;间接反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 驳论点:就对方文章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真理、定理、规律、常识、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驳论据:就对方文章论点的支撑材料———论据进行反驳,揭露对方论据的虚假、荒谬或不典型。 驳论证:就对方文章的论证方法中的逻辑错误或漏洞进行反驳。 一般模式:树靶子———破敌论———立己论———作结论 4.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逼进,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4月28日,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退位军阀段祺瑞发起在杭州灵隐寺里“时轮金刚法会”,祈求佛祖保佑中国“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