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青桐鸣大联考(高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雄辩时代的先驱者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墨子》的行文风格。一个角度是,这或许反映了墨子的出身,及其言谈的对象。墨子不是在传统王官学中受过六艺完整训练的人,对于周文典籍没有那么充分的掌握,因而他很少用引文典故,他的文字也没有那么复杂。墨子的理念宣说的对象,可能也不是孔子心目中理所当然同样受过王官学教育的国君与卿士大夫,而是不少新兴往上流动,和他有类似背景的人。面对这些人,墨子的重点是将几个重要的观念,尽量有效地传递给他们。第二个角度是,《墨子》所要记录的,不只是墨子的理念,还有他说话论理的风格。紧紧把握一个核心观念,铺陈其因果,不随便离题,是墨子采用的论理策略。围绕核心观念,不断反复举例,并且从正反方向来回诉说,这是墨子采取的另一种论理策略。这除了是墨子说话论理的特色,很可能也是他刻意选择的雄辩方法。 《墨子》中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般通称为“墨辩”。从时代上看,“墨辩”成文应该较迟,晚于墨子的时代;从内容看,“墨辩”是一套逻辑学、论理学,探讨该如何推理、辩论才最有效。从“墨辩”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墨子本人应该对论辩有着自觉的兴趣,所以才在后来的墨家中,衍生出这样一套说法来。 “墨辩”六篇,是方法论,重点不在主张什么,而在于整理、教导如何呈现主张。这六篇虽然收在《墨子》中,但和墨子、墨家思想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反而和后来发展出的名家,有更清楚、更明确的渊源。《小取》中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在《公孙龙子》书中一再看到。《经上》中讨论的同———重、体、合、类”,异———二、不体、不合、不类”,也近似名家中的种种诡辩逻辑。墨子、墨家开始了对于辩的讲求,试着归纳、整理辩的逻辑原则,这套方法论后来被独立出来,成了名家;再后来,“明同异、察名实”的方法又被法家袭用来综理法的规范,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曲折变化的一条重要脉络。 辩和论是有微妙差别的。我们可以通过比对《论语》和《墨子》的风格来理解。《论语》是孔子针对各种事件、各种问题所给予的答案,直接表示是非善恶对错好坏的道理评断,这是论。论的核心是评断,孔子给了他的评断结论,但没有给推论过程或背景,因而读《论语》,我们一方面要尽量设法重建那过程与背景,另一方面要动用自己的生命经验与观察,来和孔子的评断互相比对、互相刺激。然而,论也有其坏处,那就是这些评断结论很容易被挪用在与原本过程、背景大不相同的方向上,改造甚至扭曲了孔子的原意。 战国时代的一大特征,是辩取代了论,成为人说话、表达的主流。辩来自多元、冲突的意见和立场,当时人与人互动对话时的共识基础愈来愈薄弱,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立场。说话、表达时,我再也无法简单地假设,我们之间对于某些事某些价值有着必然的共同看法,所以可以省略不说,只讲出我所得到的智慧结论就好了。 尤其是意见的相左争执,逐渐和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策略联系起来,纵横家随之兴起。于是,主张能否说服人,就涉及巨大的利益,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