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1a-1e )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主题分析 本课时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子主题。通过对风筝材质、潍坊风筝节的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体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能力 能听懂关于风筝节的对话,获取关键信息(如地点、活动、风筝材质等)。 能运用目标语言进行关于假期活动、文化节日的对话交流。 (二)文化意识 了解潍坊风筝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同时理解文化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三)思维品质 通过听力训练,提升信息筛选、归纳与推理能力。 在角色扮演中,培养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根据已知信息拓展对话内容。 (四)学习能力 掌握“听前预测、听中抓取关键、听后总结”的听力策略。 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互动中提升语言运用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生能准确获取听力材料中关于潍坊风筝节的信息(地点、活动、风筝特点等)。 学生能运用目标语言进行关于假期活动和风筝节的对话角色扮演。 (二)教学难点 学生能精准识别听力材料中的细节信息,如竞赛者来源、风筝材质等。 学生能在角色扮演中自然拓展对话,体现文化理解与语言运用的融合。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采访风筝节参与者”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 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一系列听力、对话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风筝与风筝节的相关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法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1a的风筝材质列举,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策略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运用“听前预测、听中记笔记”等听力策略,提升听力理解效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Warm-up) 展示不同类型风筝的图片,提问:“Do you like kite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kites ” 2. 引导学生完成1a,让学生写出制作风筝的材料(如paper, bamboo, silk等)。 1. 观察图片,分享自己对风筝的了解。 2. 自主思考并写出风筝的制作材料。 1. 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已有知识储备。 2. 为后续学习铺垫关于风筝材质的词汇基础。 听力准备(Pre-listening) 呈现1b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预测听力内容,圈出可能的答案。 2. 简单介绍潍坊风筝节的背景,让学生对听力主题有初步认知。 1. 阅读问题,根据题目信息预测答案,完成1b的圈选。 2. 倾听教师介绍,了解潍坊风筝节的背景。 1. 培养学生听前预测的策略,提升听力效率。 2. 降低听力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听力情境。 听力训练(While-listening) 播放1b、1c、1d的听力音频,引导学生分别完成对应的题目。 2. 针对1d的填空,可暂停音频,让学生有时间记录关键信息。 1. 认真听音频,根据听到的内容完成1b的圈选、1c的字母填写和1d的填空。 2. 运用听中记笔记的策略,抓取关键信息。 1. 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尤其是细节信息的捕捉能力。 2. 巩固听力策略的运用,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听力反馈(Post-listening) 核对1b、1c、1d的答案,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总结听力材料中关于潍坊风筝节的关键信息(地点、活动、风筝特点等)。 1. 核对答案,纠正错误,反思自己的听力不足。 2. 小组讨论后,分享总结的关键信息。 1. 及时反馈学习成果,查漏补缺。 2.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Role-play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