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反复诵读,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并背诵全词。 梳理典故中不同人物间的事理逻辑,把握辛弃疾借古讽今的隐喻 解构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联,思考本词与苏词的豪放差异 感受此人的爱国热忱和“赢得仓皇北顾”的军事预见;领悟其“老骥伏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士人精神。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_____,号_____,南宋著名的_____派词人、 _____,有“_____”的美誉,与苏轼合称“_____”,与同乡李清照并称“_____”。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又不乏细腻之处,善化用_____入词。 幼安 稼轩 豪放 词中之龙 苏辛 济南二安 典故 将领 知人论世 (1140—1207) 出生至23岁 生于金国统治下的济南,加入耿京起义军,听闻主帅被叛徒所害,率50余骑突袭敌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后南归。 南归后历任等职,向朝廷上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论著,力陈抗金方略,但南宋力主苟和,均未被采纳。 23至42岁 因遭弹劾, 被罢官江西上饶带湖、瓢泉闲居长达二十年,自号“稼轩”,词作暗含英雄失路的悲凉与不甘 42至63岁 晚年被主战派韩侂胄起用,任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不久再遭弹劾罢职,最终病逝,临终大呼“杀贼!” 63至68岁 辛弃疾 (1140—1207) 【写作背景】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tuōzh 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这首诗是在镇江任知府时作,此时他已66岁。当时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不听辛弃疾的建议,于是他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这首诗。 解读诗题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 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怀古 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朗读感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xiè xū bì 解释词意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开头两句音调高亢,气势壮阔,接下来音调宜稍降,语速徐缓。“想当年”三句,宜高声朗诵。 下片前三句音调又稍降。下片音调宜低沉,语速徐缓,吐字有力。结尾三句音调宜稍扬,“尚”宜重读。仄声韵脚字(“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宜读得干脆有力。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悲凉 悲壮 悲愤 何为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写 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