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41395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件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110639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KEWAIGUSHICISONGDU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李益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xiáng fēng lú zhēng 精读细研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精读细研 【诗词赏析】 第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也渲染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 精读细研 笛子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全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精读细研 【诗词赏析】 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 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 精读细研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精读细研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为什么? “吹芦管”是在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精读细研 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精读细研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歌写成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概括主题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