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41930

8.2《登高》课件 (共1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324698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走近诗人 姓名 字号 籍贯 生卒年 诗歌 风格 代表作品 地位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沉郁顿挫(文章深沉蕴蓄,感情抑扬曲折,语气、音节跌宕摇曳)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712-770,历经“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放荡赵齐间,裘马颇轻狂。”结识李白、高适等人,同游梁、宋。 代表作《望岳》 读书漫游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应试落第。“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安史之乱爆发,避难流亡。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任左拾遗。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入蜀,经好友严武扶持于成都营造草堂,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严武死,杜甫流落夔州一带,后病死于湘江破船上。 杜甫人生四时期 写作背景 ———漂泊西南天地间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晚年流寓四川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唐朝国力大幅衰退,各地藩镇割据、战乱频发。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 了新的悲愁。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请结合诗中体现“悲愁” 的意象加以分析。 诵读诗歌,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悲 思考探究 诗歌鉴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意象 特点 艺术手法 小结 风急 迅疾猛烈,肃杀寒凉 天高 高远辽阔,澄澈空旷 啼声凄厉悲戚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江水澄澈,清冽寂静 洁白素净 盘旋往复,徘徊不定 【意境】辽阔高远又萧瑟苍凉、清寂素净 【诗意】秋风迅疾猛烈,天空高远辽阔,猿猴的啼叫声凄厉悲戚;江中的小洲边,江水澄澈,沙滩洁白,鸟儿在江面上低回盘旋。 触觉、动景 视觉、静景 听觉、动景 视觉、静景 视觉、静景 视觉、动景 【手法】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感官结合)、俯仰结合、融情入景 【作用】为全诗的“悲秋”奠定沉郁苍凉却又磅礴雄浑情感基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诗人为什么用“啸”而不是用“啼”来描绘猿猴的叫声?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思考探究 ⑴“啼”侧重猿声的细碎延绵;“啸”则显得高亢悠长,富有穿透力,更适合表达悲凉、苍劲的情感。 ⑵猿猴的哀“啸”与“风急天高”的辽阔肃杀氛围更契合,既写出视觉上的辽阔,又表达出听觉上的穿透力,体现一种肃杀之气。 ⑶猿啸在高天急风中回荡,仿佛将个体的悲苦融入天地,“啸”将“哀”从猿的个体哀怨,升华为天地间的苍茫悲慨,呼应后文“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的沉郁情感,使诗歌情感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意象 炼字 艺术手法 效果/情感 诗歌鉴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枯黄衰败,纷扬飘落的树叶 永恒、壮阔的大江 无边:写出落木覆盖范围之广,意境广袤、雄浑且略带凄凉。 萧萧:拟声词,摹写落木飘落时细碎而密集的声音,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