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伴我成长教案 学科 小学道德与法治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学习与生活”主题单元的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教材通过贴近儿童生活的三个情境———小明在课堂上打瞌睡”“小丽用积木搭建梦想城堡”“小强在家庭作业中遇到困难”,呈现学习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形式,强调学习不仅是课堂知识的获取,更是生活技能、兴趣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内容融合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目标,为后续“学会学习”“合理安排时间”等课时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期,对学习的认知仍较模糊,部分学生将学习等同于“写作业”或“考试”,缺乏对学习过程的主动体验。他们具备初步的观察力和表达欲,能通过图片、故事理解抽象概念,但思维具象化明显,难以抽象概括“学习”的广泛内涵。多数学生尚未形成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易受外部评价影响。因此,教学需借助具体情境、真实案例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无处不在”的意识,激发其探索欲与成就感。 课时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1. 学生能说出至少三种学习方式,并意识到学习是成长的重要途径。 2. 能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习信心。 道德修养 1. 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尊重他人观点,不随意打断发言。 2. 能主动分享自己学习中的小进步,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价值。 法治观念 1. 学生能理解“学习权利”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2. 能在活动中遵守规则,如轮流发言、按时完成任务。 健全人格 1. 学生能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 2. 能在失败后自我鼓励,不轻易放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也存在于生活之中”。 2. 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经历。 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突破“学习=上课+写作业”的固有认知,拓展学习边界。 2.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避免说教式灌输。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实物道具(积木、画笔、跳绳)、任务单、奖励贴纸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故事导入:寻找“神秘学习宝藏”【5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讲述“小星的寻宝日记”故事 1. 教师以神秘口吻讲述:“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新朋友———小星。他是一名‘学习探险家’,他的任务是寻找散落在校园各处的‘学习宝藏’。这些宝藏不是金子,而是我们每天都在悄悄收获的成长秘密。你们愿意和小星一起出发吗?” 2. 展示一张手绘地图,上面标有“教室”“操场”“厨房”“书桌”四个地点,每个地点旁有一个问号图标。“每找到一个宝藏,就要解开一个小谜题。” 3. 提问:“你觉得‘学习宝藏’可能藏在哪里?它会是什么样子?” 4.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记录关键词于黑板,如“看书”“搭积木”“做饭”“画画”“跳绳”等,为后续活动铺垫。 5. 小结:“原来,学习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现在,让我们跟着小星的脚步,一起去探索第一个宝藏吧!” 二、情境探究:发现身边的“学习时刻” (一)、任务发布:寻找“第一座宝藏”———教室里的学习 1. 教师播放一段30秒视频:一名小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举手回答问题,课后整理书包,还帮同学讲解数学题。 2. 提问:“视频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这算不算学习?为什么?” 3. 引导学生思考: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帮助同学,都是学习的一部分。学习不只是记笔记,还包括理解和应用。 4. 分组活动:每组发放一张“学习发现卡”,要求在5分钟内写出3个在教室里发生的“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