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芽的一天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是一首富有童趣与生活气息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麦芽”一天中从清晨到夜晚的生活片段,通过生动的节奏、轻快的旋律和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时间变化与情绪流动。歌曲结构清晰,重复性强,适合低年级学生模仿演唱与动作表现。它不仅承载着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力、节奏感与表达能力,是落实“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处于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声音、节奏、旋律有天然的好奇心与模仿欲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已初步掌握简单的拍手、踏步等身体律动,能跟随教师进行基本的节奏模仿。生活中,孩子们对“一天”的概念已有模糊认知,如“早上起床”“晚上睡觉”,但缺乏系统的时间感知。因此,教学需借助具体情境、角色扮演与肢体动作,将抽象的“时间流程”转化为可感知的音乐体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音准不稳、节奏混乱的问题,需通过反复聆听、分段练习与游戏化教学逐步突破,提升其参与度与表现力。 课时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 1. 学生能准确说出“麦芽”在一天中经历的四个主要时间段(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并用简单语言描述每个时段的动作行为。 2. 能完整跟唱歌曲《麦芽的一天》,做到吐字清晰、节奏稳定,初步建立歌词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审美创造 1. 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选择恰当的身体动作(如伸展、跳跃、轻摇)来表现不同时间段的麦芽状态。 2. 通过创编简单的动作组合,展现自己对“麦芽成长”的想象,激发音乐表现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思维能力 1. 能在听辨中发现歌曲中重复乐句的特点,理解“重复”在音乐中的作用。 2. 能根据教师提出的“时间线索”问题,进行逻辑排序与联想表达,发展初步的音乐思维能力。 文化自信 1. 通过了解“麦芽”作为自然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体会自然界中生命的律动之美,萌发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2. 在集体表演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增强对音乐活动的参与信心与归属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掌握歌曲《麦芽的一天》的旋律与节奏,能够完整跟唱,并随音乐做简单动作。 2. 理解歌曲中“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的时间顺序,能根据音乐变化做出相应的表情与动作反应。 难点 1. 在连续的四段歌词中保持稳定的节奏感,避免因重复而产生机械感或注意力分散。 2. 创造性地设计符合每个时间段特点的身体动作,使动作与音乐情绪相匹配,体现个性表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游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沙锤、三角铁)、头饰(麦芽、太阳、月亮)、时间轴图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故事导入,唤醒生活经验【5分钟】 一、创设情境:麦芽的奇妙一天 (一)、教师讲述绘本式导入故事: 1. 教师手持一个画有麦芽宝宝的小布偶,轻声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关于一位住在田野里的小精灵,它的名字叫‘麦芽’。它不是真的小麦,而是一个会跳舞、会唱歌的小生命哦!它每天都会经历一段神奇的旅程,从清晨醒来,到夜晚安睡,你们想不想知道它都做了些什么?” 2.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轻柔的鸟鸣声+微风拂过麦田的声音),营造自然氛围,同时展示一幅动态的“麦田日出图”:太阳慢慢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绿油油的麦苗上。 3. 提问引导:“你们早上醒来的时候,第一件事是什么?麦芽醒来后,它会做什么呢?” 4.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如“刷牙”“洗脸”“吃早餐”“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