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精准掌握哲学范畴中“物质”的定义,明晰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深刻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核心论断。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自然现象与社会案例,提升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能运用“世界物质性”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如政策制定、环境治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唯物主义立场,摒弃“神创论”“意志决定论”等唯心主义观念,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行为准则,认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上“物质”的科学内涵(不依赖意识、能被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区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与物质形态的“可知性”“运动性”;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三、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借助宇宙演化纪录片片段、脱贫攻坚政策案例,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小组辩论法:围绕“‘人工智能’是否属于哲学上的‘物质’”“人类能否随意改变社会发展阶段”等议题辩论,深化概念理解。 问题链教学法: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主线设计递进式问题,推动思维层层深入。 四、教学过程(1课时,45分钟) (一)导入新课:矛盾情境,引发思考(5分钟) 1. 呈现两组观点: 观点1:“宇宙是上帝在7天内创造的,人类是神的杰作”(《圣经》说法); 观点2:“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科学结论)。 2. 提问引导:“这两种观点的核心分歧是什么?世界的本质究竟是‘意识创造’还是‘客观存在’?今天我们通过《世界的物质性》解开这个谜题。” (二)新课讲授:三层突破,构建逻辑(30分钟) 1. 第一层:解密“物质”———从具体到抽象(10分钟) 活动1:概念对比 展示素材:①具体物质形态(苹果、手机、山脉、河流);②哲学“物质”定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小组任务:用3分钟讨论“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物质’的区别和联系”,派代表分享。 教师总结:二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如同“苹果、香蕉”与“水果”,哲学上的“物质”是对所有具体物质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 活动2:特性辨析 案例设问:“新冠病毒肉眼不可见,但通过显微镜能观察到,还能研发疫苗对抗它。这说明物质具有什么特性?” 引导得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意识而存在),同时具有可知性(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2. 第二层:论证“自然界的物质性”———从起源到规律(8分钟) 素材呈现:播放短视频《宇宙的诞生》(3分钟,展示星云、恒星、地球的演化过程),搭配文字素材“地质学家通过同位素检测,确认地球年龄约46亿年,远早于人类意识的产生”。 问题链引导: 1.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是否存在? 2.自然界的发展(如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是否需要人的意识指挥? 3.这说明自然界具有什么属性? 总结:自然界中的事物按自身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 第三层:论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构成到发展(12分钟) 活动3:案例分析 呈现“乡村振兴”案例:某山区因地形崎岖、土壤贫瘠,不适合种粮食,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发展果树种植和乡村旅游,实现经济增收;而某平原地区则依托肥沃土地发展规模化粮食种植。 提问:“为什么两地的乡村振兴策略不同?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特点?” 引导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地理环境(山区vs平原)、人口因素(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更依赖生产方式(农业种植vs旅游业),而生产方式(生产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