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49573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768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期中,答案,试卷,语文,测试
    四川省丹棱中学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2028届期中检测 语文(答案) 1. A 2. C 3. B 4. ①引用论证,材料通过引用《尔雅·释天》中的句子论证了“年”有不同的称谓,引用“履端于始,序则不愆”说明了年的意义,也增加了行文的说服力和文采。 ②举例论证,材料通过举周代、汉代过年的例子论证了不同时代过年的变化,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因果论证,材料第五段通过“之所以……的原因”等表述,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揭示了春节赓续不绝的原因,使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性强。 5. ①介绍春节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人重视时间的开端,会在岁首祭祀、庆贺,而过年习俗至少在周代就已形成。 ②介绍春节传承至今的原因:春节是因时因地不断发展的文化系统,它的传承蕴含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向原因。 ③介绍传承保护春节的文化价值:不仅可以提升个体道德修养,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还可以助力文化传播,让世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年’的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春节这一‘年始’的形成”错,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有了‘年’的概念,也就能够确定年的开端”,“年”的概念的出现只是与春节的起源有关,但并不意味着“年”的概念出现就标志着春节的形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甚至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过年习俗”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但是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我们难以确知夏商以前人们过年的情形”,“难以确知”不能表述为“已经有了过年习俗”。 B.“是春节能够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五段说的是“但编制历法的原则长期稳定,这同样为春节的持续存在提供了条件”,不能表述为“重要原因”。 D.“春节申遗成功,使我们意识到了传统节日研究保护的紧迫性”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在此次申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传统节日研究保护仍然存在紧迫性”,原文并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明确材料一第五段说的是春节赓续不绝有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原因,后文则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所以分析选项是否能够作为论据支撑这一段的观点,要看选项是否符合材料的内容。 A.符合“春节不是僵化封闭的文化系统”“不同朝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时代的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习俗活动”,是文化方面的论据。 B.说的是各地唐人街过年的景象,尤其是提及外国友人,而第五段的前提是春节在国内赓续不绝的原因,不符合。这个可以是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春节也必将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论据。 C.符合“节假制度的建立,为春节的传承提供了保障”,是政治方面的论据。 D.符合“官方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活动”,是政治方向的论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用论证:材料一第一段“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第二段中引用《尔雅 释天》中的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论证了“年”有不同的称谓;引用第三段“履端于始,序则不愆”说明了年的意义,引用文献资料,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也可以增加文采。 ②举例论证:材料一第四段举例是“周代,新年这天多被称为‘正月之吉’,宫廷中要举行盛大的朝正仪式,诸侯百官朝见天子,天子则举行宴会活动,并表彰奖励诸侯百官的功劳”;还有“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