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生命是一场盛大的相遇。苏轼于人生低谷之时,遇到了赤壁的江月,寻觅到变与不变的哲思,姚鼐于彷徨失意之际,遇到了泰山的大雪,明烛天南也烛照了前方的路,郁达夫于迷茫彳亍chì chù之中,遇到了故都的秋日,接纳生命的衰败,也懂得春天仍然会生机盎然。他们都在痛苦的生命之中遇见自然山水,找到精神的栖息地。 我与地坛 扶轮寻路,向死而生。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感受母亲的爱和作者的悔。 学习目标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2010年12月31日突发脑出血逝世于北京。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鲁迅文学奖 老舍散文奖 作家评论奖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13岁 考入清华附中 18岁 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21岁 双腿瘫痪 48岁因患肾病后发展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王小波) 26岁 母亲离世 59岁 突发脑溢血死亡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史铁生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背景介绍 创作背景简介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第15年。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作者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在母亲深厚无言的爱护中、在长期痛苦深沉的思索中,作者获得了对自然、生命与爱的崭新理解,从而走出了自伤的阴影。 一般人遭受过这样(苦难),会对世界产生畸形的价值观。铁生是一个没有恶意的人,而且什么怨言都没有,对世界充满了爱。———余华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秋天的怀念》 刚回北京时 ,他自杀过三次,最悬的一回,因为电灯短路而未果。1971年夏末,铁生病发,病痛之深,企图解脱愿望之强烈,非常人想象。他甚至对医生说,你治不了我的病,我拿菜刀劈了你。———《北京青年报》 为何如此矛盾? 他曾三次自杀,但都未遂。 “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药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滚,看见他一把摸向电源,全院电灯瞬间熄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恐惧和绝望。” 史铁生的妹妹史岚回忆 谁挽救了史铁生? 阅读文本,走进史铁生的朋友圈 坍圮(tān) (pǐ) 窥(kuī)看 亘(gèn)古不变 譬(pì)如 蝉蜕(tuì) 熨(yù)帖 捋(lǚ)触须 意蕴(yùn) 猝(cù)然 颓(tuí)墙 渗(shèn)透 倔强(jué)(jiàng) 告诫 (jiè) 隽(juàn)永 恪(kè)守 教诲(huì) 焦灼 (zhuó) 窸窣(xī)(sū) 字音 整体感知 文章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史铁生 在我的一生当中,我最不能忘的是地坛,在我生命遭遇重创的时候正是它给予了我生活的希望和信心。所以,我感谢地坛。 2000年8月15日 下午6:00 删除 朋友圈的关系 透过文本及其朋友圈可以看出“我”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