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2286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10985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学期,答案,试题,语文,月月
  • cover
高一10月摸底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政论与随笔 众所周知,中唐时代真正称得上“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散文家是韩愈。在审美风格上,韩愈的散文与其诗歌创作既有相同的一面,亦有不同的一面。其相同处在于,韩愈的散文能喜能怒,宜长宜短,“不专一能,奇奇怪怪”(韩愈《送穷文》),表现出一定的“险怪”特色;其不同处在于,韩愈的散文并不以“险怪”为能事,而是以充实的内容、浩大的气势为主要追求。导致这不同之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文体功用上讲,与古代不少文人一样,韩愈把文章的写作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而不仅写作态度认真,而且强调一种谠正不阿的文风;而诗歌则被其视作“释恨佐欢”的游戏之作,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因而不仅写作态度自由,而且也尽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从文化背景上讲,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是要用儒家的思想来抵御佛、道两教的影响,因而儒气较重,道气较轻;反之,韩愈主张“余事作诗人”,是要借道教的思想来排遣生活的郁闷,因而道气较重,儒气较轻。韩愈用“文”和“诗”来分别体现其儒、道分裂的文化人格。 尽管韩愈的诗、文之间存在着分裂的一面,但仅就其文章本身而言,却有其统一而完整的审美追求。在当时佛、道两教甚嚣尘上,对民族的血脉、国家的完整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韩愈高擎“古文运动”的大旗,确乎不是一件儿戏之事。他作古文,是为了求古道。韩愈对自己的文化定位,就是要继承孟轲的衣钵,将已被佛、道阻断的正统文化延续下来,以恢复华夏文明的主导地位。于是,他不仅强调孟子以“内圣”为主的人格气节,而且也赞美孟子以“养气”为主的文章功夫: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在此之前,不少散文家已看到了骈文形式主义的局限。但是他们尚没有找到取代这些外在形式的内在根据。而到了韩愈这里,便不再将外在的声韵辞藻视为撰写文章的关键,而在先秦“养气说”和魏晋“文气说”的基础上将注意力转向创作主体内在的精神气质。唯其如此,他才真正找到了打破骈文之形式主义文风的有力武器,从而既保障了行文的自由,又保障了文气的畅达,使“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当然,要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写作经验,总结了这个由必然而走向自由的创作过程:这既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修养的过程。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答李翊书》),才能够由“戛戛乎其难哉”,到“汩汩然来矣”,再到“浩乎其沛然矣”的境界。显然,这与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的“浩然之气”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孟子更多地注重于由外而内的人格修养,而韩愈则更关心由内而外的文章写作。 读韩愈的文章,确实能使人感到一种贯穿始终的内在气势,有了它,行文才可以不避艰险,用词才可以随意铺张。且不说《原道》《原毁》之类的政治论文,也不论《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之类的艺术随笔,就连《进学解》之类的学术小品也写得那样神采飞扬,有声有色。在他这里,骈俪之句只是随时摘取的工具而已,适之则用,不适则弃,一切以文气的需要为转移,不穿靴戴帽,不削足适履。所以,他的语言虽然有章有法,却似脱口而出,极为自然,也极为自由。 对于韩愈的历史贡献,后人多有论述,其最精到者,还要数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那段话:“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