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2974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信息科技 第6课 数字身份辨设备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24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239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义务教育,数字,教案,设备,身份,6课
  • cover
数字身份辨设备教案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围绕“数字身份”与“设备识别”两大核心概念展开。教材通过真实生活场景引入,引导学生理解数字设备如何通过唯一标识(如MAC地址、序列号)进行身份识别,并初步认识设备管理在信息安全中的重要性。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如手机登录账号、校园网络接入等,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为后续学习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保护打下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基础,但对“数字身份”“设备识别”等抽象概念理解较弱,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虽能使用手机、平板上网,但不清楚背后的技术原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易分散,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教学中需以具体情境和可视化手段降低认知门槛,通过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从“会用”走向“懂用”,突破抽象知识的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够识别身边常见设备的数字身份标识,如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的唯一编号。 2. 初步建立“每台设备都有唯一身份”的安全意识,理解其在防止冒用、保障隐私中的作用。 计算思维 1. 能通过观察、比较不同设备的标识特征,归纳出数字身份的共同属性与差异。 2. 能模拟“设备注册”过程,尝试设计简单的身份验证流程图。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班级智慧平台完成设备信息登记任务,体验数字身份管理的实际应用。 2. 能在小组内提出改进设备识别方案的创意点子,如增加图像识别或语音提示功能。 信息社会责任 1. 能说出随意泄露设备序列号可能带来的风险,如账号被盗、信息被窃。 2. 能在模拟情景中做出正确选择,如不将设备码发给陌生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数字身份”是设备的唯一标识,如MAC地址、序列号等。 2. 掌握识别设备数字身份的基本方法,能在教师指导下查找并记录设备信息。 难点 1. 理解“唯一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字身份在防范网络欺诈中的价值。 2. 能将抽象的身份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任务,如完成一次虚拟设备注册。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信息查询演示视频、小组任务卡、智慧课堂平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寻找神秘的“电子身份证” 【5分钟】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好奇 (一)、播放一段动画短片: 画面:一位同学小明在图书馆想用平板登录学校学习平台,却弹出“该设备未授权,请联系管理员”。他焦急地翻找平板背面,发现一个贴纸写着“序列号:S2024X7890”。突然,屏幕闪烁,出现一行字:“欢迎回来,小明!您上次使用的设备已成功认证。”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台平板为什么会自动认出小明?它靠什么“记住”了小明? 2. 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因为小明的账号密码?还是因为这个“神秘号码”? 3. 教师揭示:这个“神秘号码”就是设备的“数字身份证”———它的唯一身份标识。 4. 教师板书课题:“数字身份辨设备” 5. 追问:如果有人拿走了小明的平板,能不能用别人的账号登录?为什么? 6.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即使换了人,只要设备的“身份证”没变,系统就能识别出来,这就是“数字身份”的力量。 二、初识数字身份:什么是设备的“身份证”? (一)、展示实物对比图: 1. 教师展示三张图片: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智能手机、一个智能手环,每张图下方标注“序列号”“IMEI号”“蓝牙地址”等字样。 2. 教师讲解:这些号码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一样,是设备的“出生证明”,全世界独一无二。 3. 教师举例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