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3167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阅读 14 唐诗五首 黄鹤楼 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88968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年级,上册,统编,2025-2026,PPT,23张
  • cover
(课件网) 为何李白见此诗搁笔叹“眼前有景道不得”? 为何一座楼的登临,能写出跨越时空的共鸣? 今天,我们便循着这二十八字, 走进崔颢的黄鹤楼, 探索诗中的传说、江景与乡愁。 鹤去楼空 乡愁千古 ———崔颢《黄鹤楼》品读 (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 早年诗风轻艳,多写闺情;后漫游江南、塞北,眼界拓宽,笔锋转向雄浑———《黄鹤楼》作于漫游江汉时,是他诗风转型的标志。 开元后期,崔颢离官场纷扰,沿长江漫游,经武昌登黄鹤楼;彼时他年过三十,虽有功名却未得重用,见天地辽阔更觉漂泊,既感慨仙人传说的虚无,又触动思乡情,终成此诗。 知人论世———崔颢与盛唐登临文化 盛唐文人喜登高望远,将山河壮阔与人生感慨熔铸为诗。黄鹤楼地处江汉要冲,凭栏可眺荆襄吴越,成为文人抒情的"天然诗台",恰如今人登高楼拍风景、发感悟,只是他们以笔墨为媒介。 漂泊在外的 思乡之愁 仕途不顺的 失意之愁 世事变迁的 吊古之愁 知人论世———崔颢的“风流往事” 大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不到20岁的崔颢到长安参加科考,得中进士,可惜,却只被授予了一个许州扶沟县尉的九品官职。 第二年,他便从扶沟跑到了陈州(今河南淮阳)去见时任陈州刺史的李邕。李邕这个人喜欢结交名士,李白、杜甫等人都曾受到过李邕的高规格接待。可唯独崔颢去了连面也没见着,就被李邕给赶了出来。(因献诗《王家少妇》(闺房乐诗),被以“小儿无礼”拒见。)碰了一鼻子灰的崔颢从此负气出游,开启了他20年游历南北的生涯。 历史对于崔颢的评价是“有文无行”。不仅说他行为顽劣,好赌嗜酒,更说他荒淫好色,不尊重女性。 楼名溯源———黄鹤传说里的文化密码 神话缘起:相传三国时,仙人费祎乘黄鹤在此憩息,后驾鹤飞升,当地人筑楼纪念,取名"黄鹤楼"。这一传说让楼阁兼具"人间建筑"与"仙境载体"的双重属性。 文化意义:黄鹤楼不是普通的观景楼,而是连接现实与想象、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地标———登楼者望的是江景,思的是仙踪,叹的是岁月。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hào 初读感知———字音节奏与全诗脉络 zǎi qī yīng wǔ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初读感知———字音节奏与全诗脉络 昔人(乘鹤飞去的仙人) 空余(只留遗憾)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门户) 韵脚“楼、悠、洲、愁” 当年骑鹤登仙的仙人早已远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静静立在时光里。 逐联深品(一)———神话起笔,苍凉开篇 若将"空余"改为"独有",意境会有何变化?(引导学生体会"空"字暗含的失落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逐联深品(一)———神话起笔,苍凉开篇 意境解读:仙人乘鹤远去,只剩空楼立江边———巧用典故,“已乘”写仙人离去的不可逆,“空余”道出阁楼空寂的现实,一"去"一"余",一虚一实对照,仙人“去”与楼阁“留”反差强烈,开篇抛“物是人非”的时空叩问,为乡愁埋线。 若将"空余"改为"独有",意境会有何变化?(引导学生体会"空"字暗含的失落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以神话传说开篇,破题点出"黄鹤楼",奠定全诗基调,是为"起"。 黄鹤飞走后就再也没回来,唯有天上的白云,千百年来漫无目的地飘着,徒留一片悠远的空寂。 逐联深品(二)———时空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