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2、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古人为什么要登高? 登高传统 1、祈福避灾:早期与重阳节紧密相关,古人认为登高能远离山下的“不祥之气”,躲避灾祸,同时伴随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强化这一目的。 2、观景抒怀:后来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活动,他们借登高望远的开阔视野,抒发思乡之情、人生感慨或报国壮志,留下众多经典诗作。 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起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之涣登鹳雀楼,领悟生活哲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安石登飞来峰,抒发心中想法: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即黄金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吊古伤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生活总是充满了凄风苦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天,当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的高台,登高临眺,秋景萧瑟,百感交集,于是,他写下了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传统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工部员外郎, 又称杜工部。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其诗显示了唐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其人为“诗圣”。有《杜少陵集》。 其律诗代表了古典律诗的最高水平,冠绝古今,无可超越,又称“律圣”。 诗风沉郁顿挫。 走近作者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沉郁顿挫 “顿挫” 指艺术形式。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沉郁” 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阶段 特点 大事件及作品 读书漫游时期 (712-745) 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代表作《望岳》。 困居长安时期 (746-755) 忧国忧民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 ... ...